衡水模式下高考暴雷,从三本到世界名校,我在硕士阶段逆袭世界前20!
指南者留学
2025-05-09
阅读量:1090

 

主要经历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苏州某通信公司实习生

 

南安普敦大学短期留学(2023年暑期)

 

录取学校

悉尼大学网络安全硕士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悉尼大学专业工程硕士(加速)(软件工程)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新南威尔士大学工程科学硕士(机器人)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计算硕士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莫纳什大学网络安全硕士(1.5年制) Monash University      

 

回望高中三年,油墨味弥漫的教室、永无止境的模拟卷,白炽灯下是困在题海中的身影,刷题到深夜磨出的茧子,无不见证着被应试教育压得窒息的时光。

 

本以为模拟考的优异能延续至高考,却不料排名断崖式下跌,最终只考上民办本科。踏入校园,斑驳的墙面、嘈杂的环境,与理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孤独与逃离的念头时刻萦绕心间。

 

直到大二那年春天,出国留学的信息如束光,打破了高考分数的桎梏,我才惊觉人生从不只有一条路,世界早已为敢于突破的人铺就万千可能。

 

 

牢笼中的小镇做题家

 

我感觉自己应该算是小镇做题家,我的高中在苏州北部,与无锡相挨的一个小镇,算是四星级高中,但是可惜的是,这高中在我读之前,就采取了衡水模式。即使是现在,我仍旧不知道是哪个学校先起的头,走上这条崎岖的路。

 

高中生活对我影响深远,即便已过去四年,那段时光依然历历在目。

 

作息安排上,日常学习节奏紧凑且随着年级升高愈发紧张。高一每日清晨6点40分开启早读,高二、高三则提前至6点30分;午休虽有1小时,但同学们大多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上午课程作业。晚饭后,高一的晚自习持续至21点30分,高二、高三分别延长至22点和22点30分。

 

周末也难以放松。周六,高一学生上至下午第一节课,高二、高三各增加一节课;周日,高一仅安排晚自习,高二、高三却要从13点30分开始上课。如此算来,高一学生每周仅有26小时休息时间,不足完整一天;高二、高三甚至连24小时都不到,只能回家稍作休整。

 

节假日同样短暂。除国庆、春节能放3-4天外,其余节假日仅放假1天。在高二、高三时,春节往往到大年三十才放假,正月初五便返校复课,放假时间比父母还晚,开学却更早。 

 

 

回顾那段时光,所谓“刻苦学习”的模式如今看来,不过是一场荒诞的闹剧,身处其中的学生们,既可悲又可怜。

 

教育者将分数奉为圭臬,制定出一套严苛到毫无喘息空间的规则,仿佛离开了分数,教育便失去了所有意义。在这样的体系下,学生不再被当作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是被简单粗暴地贴上“好学生”或“坏学生”的标签——成绩高即优秀,成绩下滑就成了堕落,这种评判逻辑荒谬至极,却被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默默接受。

 

在高压之下,生病竟成了一种奢侈。除非病情严重到必须住院,否则学生只能吞下药片,继续埋首书桌。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学习,不仅透支着学生的身体,更在无声中消磨着他们的意志。就像一次性的刹车片,情绪长期被压制,最终彻底崩坏,抑郁成了常见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选择以极端方式逃离。

 

然而,面对悲剧,大人们只是简单归咎于学生“意志力差”,就连学生群体自身的反应都令人唏嘘——当有人离开,大家讨论的不是生命的珍贵,而是猜测是否会因此放假、获得休息。

 

即便在这样所谓“高效”的学习模式下,成绩真的能如预期般提升吗?的确,通过死记硬背,学生群体的整体分数可能有所上涨,但暗藏危机。

 

 

以我为例,高一时尚能保持中上水平,但到了高二下学期,成绩开始波动下滑;高三上学期,我强制自己休息了一段时间,返校后成绩竟回升到原有水平。

 

我本以为找到了平衡,却没想到高考给了我沉重一击——成绩断崖式下跌,分数腰斩,甚至跌出了中等行列。这场超大型考试,最终让我认清自己并不适合传统教育模式。

 

我果断放弃复读,不再踏入那个压抑的“牢笼”,而我的母校也从那年起不再招收复读生。那时的我对中国大陆以外的学校没有任何认知,整个家族里面,没有一个出国的。于是,我只能拿着不理想的高考成绩,进入了民办本科院校,这段经历也成为我人生中深刻的一课。

 

出国成为希望和救赎

 

老师和家长总是用“考上大学就好了”来安慰我们,可当我真正踏入大学校园,才发现现实与想象相去甚远。部分大学依旧延续着早自习、晚自习的模式,各种形式主义活动让人疲于应付,虽然忙碌的内容与高中不同,却同样让人喘不过气。那些在高压环境下没能培养出自制力的学生,骤然面对大学近乎完全自由的管理,往往难以适应。

 

即便自认为自制力尚可,我依旧受到了影响。大一学年,我的平均成绩只有七十八分左右。当时的我既没有全身心投入学习,也未对未来做好规划,只是随波逐流地将考研作为目标。

 

大一下学期受新冠疫情影响,我们转为居家学习,恰逢短视频平台迅猛发展,我通过抖音接触到了留学的路径以及更广阔的世界。这让我意识到,人生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不必执着于按部就班地前行,完全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去留学,探索外面的世界。

 

 

2022年12月,随着疫情结束,已步入大二上学期的我,第一时间与父母沟通了自己的想法和未来规划。幸运的是,尽管家中从未有人出国,但父母十分开明,加之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他们支持我尝试不同的发展道路。

 

为了确认自己是否适应国外的教育模式,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疫情解封后的首次国外短期留学项目。在英国学习生活了2周,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更加坚定了我出国留学的决心。

 

佛系心态下的申请路

 

决定出国申研后,我就开始选择留学的服务机构和地区。第一次接触指南者时,并没有打算马上签约,想要先了解一下相关知识,就注册了指南者的官网和APP,后续和指南者的丁凯杰老师建立联系,我也不知道聊些什么,就问了问雅思相关的信息,草草结束了对话,丁老师也很热情,并没有过多的打扰或无脑推销。

 

 

就是这一次的交流让我与留学的齿轮扣上了,这之后我也去了别的机构咨询,但给我的感觉,都没有指南者的老师耐心和专业,甚至有的老师会因为我背景而冷漠。

 

2023年5月底,我再次跟丁凯杰老师沟通,这次我与丁老师仔细地讨论了我的留学意向地区。我的需求很明确:去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但觉得英国一年制时间有点短,还没适应就结束了,所以我优先考虑两年制的国家。除此之外,还需根据我自身的能力上限,再结合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国家安全角度,最终筛选出来的留学目的地是——澳洲。

 

 

在一次次的深入交流后,丁老师帮助我梳理了未来的规划和留学申请前我需要做的事情,这让我对指南者的好感一下子又上升不少,一个月后我带着父母一起去指南者公司线下签约了。

 

签约之后,就是开启漫长的申请之旅了,因为有与丁老师的深入讨论,我知道我需要做哪些事情,比如进一步提高绩点、如何准备雅思、参与实习科研等等。其中,对于雅思,指南者的规划老师会经常督促我的雅思学习,在科研比赛中,老师们也会给我推荐,像我参加的数模比赛就是被推荐的。

 

 

在选校阶段,根据规划老师的推荐,除去了墨尔本大学,其他的澳洲八大前五我都选了。就这样在老师们的督促和指导下,在规划好的日期内,完成了所有文书,来到了申请阶段,在提交申请的时候,心情还是有点激动的,对于自己能否成功申请上并没有抱有多大不安,甚至有点佛系。但同时,尽管有老师的担保,我的父母对我自己是否真的能申请上这些学校的不安还是难以完全消去的。

 

 

申请的审核比较长,当初申请的激动和不安,在这期间心情就慢慢缓和下来,在我刚把申请抛诸脑后,半个月后,我就收到了澳国立的offer。

 

突然收到offer的我,先是一愣,打开了offer,才反应过来自己的确是成功被录取了,虽然是条件offer,情绪也渐渐变得喜悦和激动起来,我立马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看到也感到喜悦,这样他们对我留学申请的不安也消失了。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我也逐渐收到offer,悉尼大学、莫纳什大学、新南威尔士等等,到最后我申请的学校都成功拿到了offer,完成了所谓的大满贯,但这时的我,说实话很平静,没有像第一次收到offer的那种雀跃感。

 

回头看,依据我的申请经验,只要把科研项目和比赛做好,积极参加实习,指南者老师给出的院校录取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准备申请阶段,不要太摆烂,确确实实完成老师给的规划就行,心态摆正,对于不安属实不必要。

 

大满贯也有小小遗憾

 

回顾我的留学申请历程,除了雅思备考,整体还算顺利。然而,这段雅思学习之路却充满波折。签约留学机构后的下半年,老师便多次提醒我开始备考,但当时我正忙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数学建模竞赛,想着大四会有充裕时间,结果事与愿违,真正能专注学习的只有大四上学期。

 

大三下学期比赛全部结束后,本该全力投入雅思学习的暑假,我却因轻视而选择自学,没有参加系统培训课程。直到大四开学的九月,我才匆忙报班,十月底首次报名雅思考试,十一月中旬参加首考,成绩却未达目标。

 

此后,备考进程不断被打乱:期末考试占据大量时间,毕竟部分学校申请需要提交七个学期的成绩单;期末刚结束,毕业设计又接踵而至,让我的雅思学习被迫中断,直至近期完成毕设和论文初稿,才得以重新开始备考。

 

如今想来,后悔不已。若能在大四前的暑假就完成系统学习,或许就能多考几次,也不至于如此被动。希望我的经历能给计划留学的学弟学妹提个醒:雅思一定要尽早准备!

 

 

在申请澳洲高校时,我的双非本科学历并未构成阻碍,但如果目标是中国香港、新加坡的院校,这一背景就会变成明显短板。对于同样来自非985、211院校,却希望申请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等地区QS排名前列高校的同学,建议从大一开始就要重视绩点,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争取斩获高含金量奖项。如果目标是澳洲院校,参考我的选校方案和申请经历,难度相对适中,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过往的遗憾与挫折,终会在别处寻得补偿与转机。即便身处困境,只要我们学会未雨绸缪,理性规划,从容应对,一定都能穿越迷雾,拥抱属于自己的灿烂曙光。

 

END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填写表单,获取专属顾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