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半年开始抢人!港硕狂招内地生:是学历注水,还是新一轮抢人大战?
指南者留学
2025-04-15
阅读量:1121

 

香港26fall还没开始,消息已经满天飞:

 

先是港大经管学院2月甩出第一届菁英夏令营,破天荒地把商科大战提前到了入学前一年半

 

港大此举一出,港科紧随其后,官宣港科夏令营。

 

港中文:那我也来凑个热闹?商学院速速公布了推荐招生计划,可谓26fall提前批中的提前批,约等于港版“保研”

热闹,太热闹。

 

图片

 

港三近期的这几波操作,表面看是港校神仙打架,明争暗斗。但在指南君看起来,互抢只是幌子,真实目的只怕是盯准了那批心尖上的保研、考研党。

 

考研之卷,人尽皆知,就算是学霸也要掉一层皮。现在倒好了:26年的保研党还在实验室肝论文,考研人刚翻开英语单词abandon,而港校offer池的鱼苗已经开始捞了…

 

考研VS留学,这次真的要提前站队了?究竟孰高孰下,一起来盘点下吧~

 

一、生源大战,谁更胜一筹?

 

这几年,港硕大量扩招,4年时间,学生人数已经翻了三番,引发了外界诸多质疑。

 

“再这么扩招下去,真的挤得下吗?”

 

“班里全是内地人吗?”

 

“双非也能水上去了”

 

抛开人多不多、挤不挤,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扩招生“水不水”?是否会影响自己毕业证的含金量? 

 

25fall港硕生源,985/211仍是主力

 

根据指南者25fall的港校录取数据统计:

 

港三的整体生源情况其实非常接近:985/211占比都84%上下,是录取的绝对主体。而双非和海本只是零头,仅仅占据了15%的机会能够逆袭上位,所谓的“扩招注水”可能只是网络上的幸存者偏差,缺乏大数据支撑。

 

图片

 

港硕提前批看似扩招,实则去水

 

如果你还是担心,港校未来的水准。可以看看今年提前批的申请条件,其实各家早已摆明了态度,全都要求重点大学、合作院校,只差大声点名我就要985和211啦。

 

·港大经管学院的菁英夏令营申请人为重点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

 

·港中文推荐招生计划大三和大四学生都可以申请,但必须是通过港中文的合作院校推荐才有资格参加。目前已知的合作院校包括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985及上海财经大学等头部211高校,妥妥的名校专属直通车。

 

·港科夏令营:特别强调了学校将优先考虑,预计在2025-26年毕业的学生以及合作院校的学生。

 

夏令营、提前批,甚至提前批的提前批,以上种种其实都说明了港校正在通过分层的筛选机制,构建优申的录取生态。包括前几天提到的新开专业,有相当大的概率是为了在申请季末,以低门槛,捞一捞考研失利的高分学霸。

 

考研人数翻番,竞争白热化

 

当港校被质疑“门槛降低”时,咱们内地升学赛道也已呈现白热化竞争:

 

考研规模扩张之快:总报考人数从2018年的238万人,已经飙升到24年438万,接近翻倍。但这还是内地所有院校的报录情况,如果缩小到双一流重点院校范围,相信学霸之间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就拿南京大学近年来的上岸分数线来看,热门专业的上岸均分已经来到了390、400。均分如此,“低分”入复试的机会也并不多,大多只是差上几分,咬得很紧。

 

图片

 

再看保研大军

 

我们都知道港硕申请除开本科背景,绩点高低是关键。但保研除了纯绩点分数,还要看专业排名,这就不是老师能否打高分的问题,而是需要你实打实地名列前茅。获得本校保研资格985/211比例在前10-20%甚至30-40%,双非通常在1-3%。

别以为卷完绩点,就能安心上线,科研项目、论文发表,都不能松懈,到底是全面发展,还是全面开卷,其中辛苦只有学生知道。

 

图片

 

其实在指南者的学员里,也有不少985的同学,虽然卷上了保研资格,可最终还是放弃,选择了留学之路:

 

L同学 北京师范大学

 

“按我的排名,哪怕不加综测分都是稳保研的。”虽然早早拿上了保研名额,但由于当时学校的专硕不再接受保研,只能被迫选择时间更长、方向也不喜欢的学硕,这样的情况下让她萌生了留学的想法,最终拿下港大提前批offer。

 

L同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不想再拘泥于原先的生活环境,想去别的地方多体验,多经历”,这位同学在大一时就非常注重绩点,保研留学两手准备,但到了大四,当辅导员最终询问是否递交保研申请时,还是决定放弃申请,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最终拿下港大、新国立、曼大等多个offer。

 

二、招生时间,谁更早启动?

 

 

众所周知,考研的机会一年就只有一次,在12月下旬,一次也只能申请一所学校。

 

而保研则相对多些。保研党一般会在大三下,根据成绩+竞赛获奖在本校确定自己是否获得保研资格。然后参加春/夏令营和九推,可以理解为有三批招生,夏令营和九推院校是最多的,需要抓住机会尽早上岸。

 

相比之下,港硕留学的申请批次更多更早,申请院校也不做限制,只要你愿意大可以每个学校都申请试试。

 

目前港硕的申请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9月-2月,每家院校的时间各不相同,前后也会有少量专业开放。像是提前批,或是后来空降的新开专业。 

 

图片

 

以25fall为例,港中文商学院在6月27日打响了提前批的第一枪,8月截止后正式批开放。与此同时,港大商学院提前批开放8天后迅速截止。

 

到了9月各大高校开放正式申请,其中不同专业又会有第一轮、第二轮申请时间之分。例如港大理学院的数据科学和统计学,申请截止时间为:第1轮:2024年11月4日和第2轮:2025年1月13日。

 

这样的分批次申请模式,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多轮申请机会,而且整体启动时间较考研的12月更早,这也导致很多同学出于求稳,一开始就会考虑留学考研两手准备。 

 

三、终极一问,谁更容易上岸?

 

 

考研和留学谁更容易上岸成功?不必想,自然是留学。

 

留学申请不只有一次

 

相比于考研的一战定胜负,留学的“策略打法”则更加丰富。你可以安排冲刺校、保底校,尝试热门专业,或是捡漏冷门专业。

 

虽然港三的竞争较为激烈,大多被985/211包揽。但港五中的港理、港城还是相对友好,每年都会有不少双非成功上岸。而且港理、港城的QS排名也都在前100,分别是#57、#62,含金量整体较高。

 

根据指南者留学港理、港城25fall申请数据显示,双非申请成功率分别为23.5%和24.6%,基本上是双非逆袭的福音了。

 

图片

 

如果不太强求学校排名,只是想要有硕士可读,也可以考虑港八的其他学校,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申请难度自然更低。如此看来,留学的申请成功率相比起考研还是容易很多。

 

雅思vs考研英语

 

考研和留学的一道共同关卡就是英语。

 

首先来看需要的词汇量,考研英语在5500词左右,雅思则需要掌握的更多在8000-12000不等

 

其次,在题型方面,考研英语不需要听力和口语,比较适合国内考生的习惯,但雅思却必须重视听力,和考官对话交流,很多同学都是卡在了这一部分。

 

图片

 

但好在雅思可以多次刷分,甚至可以单独重刷小分,比起只能考一次的考研心理压力大大降低。

 

在正式申请时,雅思6-6.5分就是申请大多数港硕的底线。而这个分数换算到考研英语一大概在60-68分上下。

 

要知道考研英语大家都是奔着80+去的,考不到70分,那几乎就是和头部高校say byebye。而在申请港硕时,6或6.5分拿下港三的同学却大把存在。 

 

港校扩招,难度降低

 

这几年香港特区政府人才缺口较大,教育局也在逐步放开院校招收内地学生限额,整体院校都处于扩招状态,难度降低。

 

除了整体政策释放积极讯号,港校自己还爱搞“新专业试水”。每年总会冷不丁冒出几个“捡漏”新开,申请门槛相对较低。比如今年港大末班车新开的数字城市管理专业,申请要求就很宽松,雅思6分,不限专业。再看看24fall新开的“哲学、政治与经济学硕⼠”录取情况,第⼀轮录取院校985/211占85%左右,双⾮占15%左右,而且也出现了不少985低均分、低语言的录取案例。

 

反观内地考研就卷多了,虽然也在扩招,但架不住400多万考生挤独木桥,想捡漏?除非报那种冷门到招不到生的天坑专业,稍微像样点的学校专业,还是得硬碰硬拼实力。

 

说到底,留学和考研还是两条不同赛道:港校多样化的申录模式,降低了大家背水一战的考试压力,确实给不少同学开了"轻松模式"。但相比留学动辄几十万的花费,考研只是杯水车薪。

 

记住,选择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大家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理性思考谨慎选择呀。

 

END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获取专属顾问咨询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