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25fall录了一堆双非?80分上岸港三,究竟是滤镜破碎,还是幸存者偏差?
指南者留学
2025-04-11
阅读量:1456

 

非本地生人数三年暴涨207%,港校系统因申请量过大频频崩溃!

 

从这些热点来看,今年港硕申请的“火热”和“卷”已经写在了系统里。

 

曾几何时,港校硕士是留学圈的“保底选项”,但如今却成了“顶流”的香饽饽。

 

然而,顶流的港校在25fall被爆收了一堆双非和低GPA!是幸存者偏差,还是名校批量“祛魅”?

 

为此,指南君扒了25fall真实数据,看看数字背后的“劲爆内幕”!

 

 

现象级内卷,三大风向显现

 

自2024年起香港地区八大高校非本地生限额从20%提升至40%,港大、港科大等校硕士项目扩招明显。

 

尽管扩招,申请人数增速更快。指南者留学数据显示,2025fall香港八大院校申请量同比2024年上涨了近30%。

 

申请难度方面,港五录取率最低的是香港中文大学仅为21.4%,港大和港科的录取率基本持平,港城录取率一骑绝尘高达41.3%,似乎成为了申请者的 “避风港”,却难掩沦为港五保底校的落寞。

 

 

 

港大25fall总申请量同比增长41.9%,录取率从24fall的28%降至25.3%,热门专业(如金融、计算机)录取率不足8%。

 

数据背后,港校申请三大风向逐步显现:

 

港校申请难度飙升

 

硕士申请出现提前截止和录取玄学现象。港中文会计硕士原定2025年3月截止,去年11月就关闭申请;港理工、港城市部分冷门专业也因申请爆满提前关闭通道。985/211学生GPA90+、雅思7.5仍可能被拒。

 

学费疯涨,开启 "抢钱" 模式

 

2025 年港校学费全面突破历史高位,所有一年制硕士专业涨幅达 10%-25%。学费定价呈现明显 "马太效应":金融、人工智能等王牌专业涨幅稳居前 20%,而教育、社工等传统专业涨幅控制在10%以内。

 

港前三商科、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学费普遍突破35万,港理工设计学、港浸会传理学等优势学科涨幅均超20%。

 

材料核查进入 "显微镜时代"

 

去年某中介机构批量伪造学历事件曝光后,港校全面升级审核机制。港大已引入区块链学历验证系统,港科大要求所有推荐信必须通过学校官方邮箱发送,港中文新增面试环节抽查申请者背景真实性。

 

多所院校明确表示 "发现虚假材料永久拉黑",2025 年申请季,文书相似度检测系统全面上线,港城大更要求提交实习证明时同步提供雇主社保记录。 

 

 

“名校滤镜”被实力狠狠击碎

 

卷到这个程度,港三在很多人眼中变成了985/211后花园,港三录取更是“神仙打架”。

 

但是!今年offer雨下完后,各大留学群直接炸成烟花大会:

 

 

 

比起羡慕,更多是质疑:港三招生办这是真饿了?怎么突然对“低分选手”这么友好?

 

双非录取是“幸存者偏差”

 

实话实说,对于自负盈亏的港校来说,扩大招生带来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这就导致他们不可能把门槛拉得过高。

 

但扩招是否意味着“点击就送”、“是人就招”?

 

不存在的!

 

这一点从港大最新录取数据就可以看出——嘴里念叨着 “多元录取”,可一到动真格的时候,真正的倾向展露无遗。

 

 

从25fall录取数据中本科背景看,985生源占比下跌,看似机会来了,实则过半数的录取名额仍被985垄断。

 

普本录取确实上涨,但7.6%的录取率意味着:超强背景的加持!除非你有国家级奖项/顶刊论文/行业巨佬推荐信,否则港大对你来说仍是“镜中花水中月”。

 

均分方面,80-85区间暴涨6%,但这绝不是低分狂欢。

 

 

从港五院校25fall录取平均GPA看,85分是中流砥柱,低于83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风险的。而80分以下的录取案例清一色是EE、CS、土木等工科,商科/传媒/社科低于80,几乎没戏

 

话虽如此,但港三确实每年都会录取不少双非学生,而且人家录得明明白白、理直气壮。

 

 双非上岸需三大关键

 

当我们深入剖析指南者上的双非学子成功上岸的案例,一条清晰的成功路径跃然纸上,双非逆袭千千万离不开的“法宝”却只有那几样。

 

从港大三年录取数据看,低GPA(低于80分)的录取者在总录取 offer 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尚不足3%。

 

对于大多数双非学生而言,若想在竞争激烈的留学申请赛道上脱颖而出,刷高绩点几乎是必由之路

 

 

(25fall数据截至发文前)

 

进一步探究这些低GPA却幸运“上岸”的个案,发现往往集中在一些特定专业,比如香港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

 

仔细审视这些专业的录取要求,就会明白他们之所以能突破低 GPA 限制,无疑是满足了“院校背景 + 高相关经历”的叠加条件。

 

以港大工业工程专业为例,尽管申请者来自双非院校且 GPA 不占优势,但本科院校在工科领域有一定的专业积淀,哪怕名气不大,也能为申请者提供一层隐性的“背景光环”。

 

再加上学生自身拥有丰富且高度相关的实践经历,比如曾深度参与工厂生产线优化项目,或是在工业机器人研发团队中有过出色表现,这些实打实的经历必然更易叩开港校大门。

 

 

此外,千万别小瞧了双非院校之间的 “段位差”。别忘了“西交利物浦”和“昆山杜克”也都是双非院校呢!

 

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东北财经大学的金融专业,这些专业实力派双非学校,每年都有学生顺利拿到港三offer。

 

被偏爱的双非院校&专业

 

不得不承认,确实有几类双非院校特别受港三青睐,当然港三也会有相对友好的专业。很多时候,提前了解信息差,会解锁选择大于努力的结果。

 

港三偏爱的双非院校类型

 

首先是大湾区内的一众双非院校,像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那可是占尽了地利人和。

 

再者,软科排名靠前的双非院校,诸如上海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虽说没挂上985/211的金字招牌,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成果斐然。

 

最后,就是那些专业实力堪称 “硬核” 的双非院校。如华东政法的法律系,还有西南政法的刑法系,在业内掷地有声。

 

归根结底,在港三高校看来,他们要的是人才,不是出身。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哪怕出身双非院校,照样能在港三的舞台上绽放光芒,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港三对双非友好的专业

 

 港大:商科对双非“高冷”,但环球管理和家庭财务管理专业友好,25Fall环球管理还将大幅扩招;工业工程与物流管理专业,双非学生均有录取案例。

 

 港中文:商学院市场营销和精算保险分析专业对双非友好,均分87-90左右有望;医学院公共健康和中医学专业欢迎双非。

 

 港科大:分析化学、环境健康与安全专业对双非友好,双非均分87-88有机会;社科类专业如中国文化研究、社会学是双非避风港,更看重思维深度和研究能力。

 

此刻正处于25fall留学申请的关键节点,一个充满机遇的窗口期已然开启。不妨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新开专业以及前沿的交叉学科领域。

 

新开专业与交叉学科

 

港大数字城市管理(MDUM):4月25日截止,不限专业背景,适合AI、城市规划、数据分析背景学生。

 

港中文气候风险管理:泛商科方向,结合环境政策与金融,录取门槛低于传统商科。

 

港科大AI与数据科学:QS学科排名全球第17,校企合作资源丰富,毕业生可进入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

 

这些专业往往在初始阶段鲜为人知,竞争的激烈程度远不及那些传统热门专业。

 

由于现阶段了解该专业的申请者数量有限,学校在录取时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潜力与综合素质,而非单纯拘泥于过往既定的高标准、严要求。

 

 

机遇固然重要,但自身实力才是叩响理想学府大门的关键“敲门砖”。时间紧迫,更需争分夺秒地去探寻高效的提升途径。

 

香港中文大学现已接受托福 / 雅思家庭版成绩,这对双非院校学生是好消息。未达理想语言成绩的学生,可快速报名家庭版考试,短时间内备考并补交成绩,提升竞争力。

 

远程实习亦是积累实践经验的高效方式。腾讯、高盛等企业提供线上实习项目,如腾讯线上运营实习可锻炼市场洞察力,高盛线上金融实习能提升金融分析能力。学生参与1-2个月,能深入了解行业模式,掌握专业技能。这些经历可丰富简历,助力留学申请。

 

END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获取专属顾问咨询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