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新开王炸专业,雅思6分就能申!门槛极其宽松,学费却高达28万!
指南者留学
2025-04-07
阅读量:1111

 

“什么?25fall都快结束了,港大又双叒叕开新专业?!”

 

就在大家都以为申请季即将落幕之际,香港大学突然甩出王炸——全新的Master of Digital Urban Management(数字城市管理)专业横空出世,4月25日截止申请!

 

 

好家伙,大热的AI赛道+建筑学王牌组合,强强缝合的套路算是被港大彻底玩明白了。更难得的是,雅思申请要求不高,仅需6.0(比同类专业低0.5-1分),妥妥的“晚申党”天菜!

 

乍一看全是利好消息,但是吧,怎么看港大这波操作都是暗藏心机。新专业方向热门,门槛不高,3月底开放申请,4月25日截止,学费还要28万港币,到底是缺钱了“挂羊头”割韭菜?还是想“截胡”考研失利的学霸?

 

我们整理了几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 新专业值不值得冲?

 

• 港大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点开放?

 

• 不同背景的学生又该如何把握机会? 

 

本文将结合指南者留学香港大学25fall最新录取数据,为你深度揭秘港大的招生逻辑!

 

一、新专业是韭菜还是天菜?

 

本次开设的新专业——香港大学数字城市管理硕士(MDUM)由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及城市系统研究所联合开设。

 

简单来说,就是“热门+王牌”的组合,港大把建筑学和人工智能揉在一起,教你用数字孪生、AI、物联网改造城市,学智慧政务+数据分析实战技能,直接站上智慧城市的建设风口,用黑科技规划未来城市。

 

在完美踩中风口行业之外,专业本身隶属于港大建筑学院,这可是QS全球第13的王牌,谁看了不说一句实力过硬。

 

课程设置既前沿又实用,包含六门核心必修分别是:

 

· 城市系统管理

 

· 城市经济学

 

· 面向城市从业者的市政金融

 

· 城市可持续性与ESG

 

· 数字技术与智慧城市

 

· 数字时代的城市治理与政策制定 

 

选修课程则分为城市政策管理城市技术分析两大方向,能够满足理工科和商社科的不同转型需求,适合想转公共政策赛道的理工科学生,或是想提升数字化分析能力的商社科学生,适用性极佳。

 

 

“这么好的项目,申请条件得吓死人吧?”

 

还真不是!

 

新项目的申请要求相当宽松,不限制专业背景,非常适合跨专业的学生申请。而且无需工作经验,应届生也能申请,首次新开也不需要提交作品集,真的是全方位包容友好了。

 

语言要求也不高,只需雅思6.0或托福80分即可,在整个港三的商科专业中要求较低,晚申党们也不用亚历山大~

 

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也较为广阔,可以选择政府部门或科技互联网企业,从事智慧城市政策制定、城市规划等相关岗位,或是选择新能源汽车企业、数字城市咨询行业,从事数据分析处理工作等工作,都算是当下的热门行业。

 

门槛低、方向热、背书强,怪不得新专业一出世就被奉为晚申党的“天菜”。

 

惊喜之余,大家也别漏看了一年高达28万港币的学费,要知道在同学院下的类似专业“城市分析”,一年学费在22万,“城市设计与交通理学”专业两年学费才36万。如今沾上数字化管理的边,学费立刻翻一番,这一大刀割得韭菜们嗷嗷叫。

 

二、季末收官,泛商科的扩招狂欢

 

新专业的优势盘了这么多,那为何要等到3月底才捞人?

 

要知道,往年香港大学新专业的开放时间通常会在 9-11月 或 1-3月开放。比如今年的11月下旬,港中文的会计学刚关闭申请不久,港大商学院就一口气新开三个热门项目!什么时间做什么样的策略,港大自然有它的考量:

 

新专业试水:

 

新专业的首年招生就像开盲盒——学校也怕翻车。

 

不管饼能画多大,毕竟是新专业,不确定性更高。如果放在前批次开放申请,难免会有一些同学在收到新专业offer后,选择继续观望,甚至放弃。可留到3月开申,就能避开9月主申季的激烈竞争,用短而快的方式测试市场反应。

 

同样被港大放在3月申请的新专业还有:低空技术工程理学硕士以及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硕士,都是当下政策红利不断,行业期待拉满,但商业化落地还在摸索期的非确定性行业,从侧面也反映了港大对此类专业的有所保留,所以放进晚批次一同招生。

 

 

收割考研失败的学霸:

 

考研出分后,一大批失意的985/211学霸正愁没书读,港大算准了这批学生GPA高(85+)、学术能力强,唯独缺语言成绩,于是设置了雅思6.0超低门槛,为学霸定制绿色通道。

 

这一类型的漏网学霸在指南者过往服务过的同学中,也有不少极限申请成功的案例,例如:

 

录取案例1

 

本科:东南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均分:82.73

 

offer: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

 

 

录取案例2

 

本科: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工程

 

均分:87.82

 

offer:香港大学 经济学

 

 

顺应行业风向: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推动的《智慧城市蓝图2.0》与大量智慧城市措施都急需复合型人才,教育局逐步放开院校招收内地学生限额,新专业的开设自然也是顺应企业需求,3月申请,9月入学,今年的秋招不就能用上了。

 

 

此外根据25fall整体申请情况,传统商科内卷加剧人气下跌,反倒是泛商科得益于较高的就业灵活度申请人数暴涨230%,港大选择在季末再录一批“缝合专业”,可以说是高校和学生的双向奔赴。

 

少不了学费创收:

 

一年制,28万港币学费(约25.6万人民币),虽不及商科热门专业动辄三四十万的天价,但也已经超过港大平均水平,在这个节骨眼开启高价申请,更多是瞄准了中产家庭的支付能力和背水一战的上岸决心。

 

当然了,单价的微升不算什么,大量的扩招才是创收关键。之前我们就盘点过,港大23fall商学院授课型硕士的入读人数是5264人,对比23年的毕业生人数2618人整整翻了一倍,24、25fall的人数只增不减,泛商科新专业来势汹汹,足够赚得盆满钵满。

 

总来说,新专业的开设一定是机会与风险并存。

 

当下的就业前景瞬息万变,课程虽然涵盖AI+政务,但首年毕业生缺乏背书,部分学生可能借专业转码/转商,导致课程深度不足,影响后续专业口碑,其中不乏一些变数。

 

但对于一些传统专业苦转行久矣的同学来说,也算是个契机。至于泛而不精影响就业的问题,相信只要愿意下功夫挖掘专业课深度内容,多多累积实习经历,后续也不必太过担心。

 

三、捡漏存疑,高GPA才是硬通货

 

“别说这么多,我就想问我能不能申请?”

 

“都说新专业是双非捡漏,真的吗?”

 

“我是985,gpa81,没考上研,现在准备来得及吗?”

 

口说无凭,我们统计了港大25fall最新录取数据,看看都是哪些人成功申上了港大:

 

25fall申请竞争加剧,录取率小幅下降

 

根据指南者留学内部数据统计,港大25fall的总申请量为2587次,较24fall的1829次同比增长41.4%,申请热度上升明显。

 

 

“僧多粥少”之后录取率自然降低,从24fall的28%降为23.7%,尽管已经有一些扩招动作,但在竞争更激烈的当下,录取率仍处于下降趋势。这也是在提醒大家要冷静,别被一些片面的营销鼓吹上了头,数据才是最真实的答案。

 

985/211学生占绝对优势

 

截至目前,港大25fall录取背景分布:985和211占比84.7%,双非和海本仅占15.3%。这和24年的分布情况基本相同,985/211学生仍是录取主体

 

 

 

但细看211院校录取情况,已经连续三年上升至35.1%,可能港大放宽了对211的筛选要求,相对友好。

 

 

同时双非学生机会也小幅增加,从25fall 70人到24fall 47人,但大多都需要极高的GPA。

 

GPA 85+是硬门槛,尤其对双非学生

 

 我们再结合GPA一起看下:

 

可以发现,无论你是哪一科,港大的GPA竞争都十分激烈。

 

尤其是双非学生若想突围,GPA 85+是必要条件,有82.9%的双非录取者GPA≥85,至于低GPA(<80)录取概率极低(25fall仅4.1%),捡漏没那么简单。

 

当然了,今年也出现了一些软科200名以后非广东地区院校的成功案例,但多在文科专业,录取学校范围比24fall更广。如果你的院校一般,但GPA够高,也可以冲刺尝试。

 

至于985的学生总是相对友好,即使GPA80-85,仍有较大机会可以一试。

 

根据25fall整体录取数据显示,港大的录取难度并不会因为新开专业而降低太多,院校背景、GPA、经历缺一不可。

 

如果你是考研失利,才转战留学的学霸,或是仍没拿到港前三的理想录取,还是可以关注一下尝试申请,但不建议作为捡漏或保底目标。至于双非低分的捡漏机会着实不大,切勿盲听盲信,建议结合往年真实案例理性分析。

 

END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获取专属顾问咨询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