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挂科的985“炮灰”到牛津大学的博士,我在布里斯托读硕士的这年,找到了人生的主线任务
指南者留学
2024-11-26
阅读量:1055

“其实我现在就像是在圆十年前的梦

 

当时我读初中 看言情杂志

 

里面提到了弗拉明戈在西班牙语里面是(苹果emoji火烈鸟)的意思

 

还提到了吉普赛女郎

 

那天看吉普赛舞蹈  我有一瞬间 感触很深

 

如果是十年前的我 看到自己现在的样子

 

应该会很高兴吧”

 

这是九月我在从帕尔马回伦敦的飞机上无聊写下的一段话。

 

年少时的我不知道弗拉明戈和火烈鸟实际上没有什么关系,小说的具体情节也早已消失在记忆深处,但不得不说这个情节给我在我心里种下了一个种子:去看更大的世界。 

 

 

从开始留学以来,就像是踏进了一个新的世界,穿书文照进现实。(不好意思最近电视剧看多了)只不过我没有系统提示,只能自己探索自己的任务,也许最后发现自己一个NPC,但即便如此,又何尝不是一段精彩的体验?各位同学好,我是目前在牛津的NPC魏学姐。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从南大,到布里斯托、再到牛津读博的求学经历。

 

东南亚太卷了,我想出去看看

 

受到一些周围人口口相传讲述留学过的“大神”的故事和一些(言情)小说的影响,我在初中的时候就有了留学的想法。到了高中,就暗暗在心中有了计划:在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大一的时候,辅导员给我们讲了每年学院毕业生的去向,统计数据显示,大约三分之一工作,三分之一国内深造,三分之一出国留学。这样看来,出国留学的难度也不是特别大嘛。只要按部就班,在本科期间好好学习,提前准备,不出什么大差错的话应该就可以实现我儿时的梦想!(燃起来了)

 

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就发生了。

 

南大可能是我穿的另一本书,在这本书里,我只是一个路人甲,甚至炮灰丁。这里的人都太优秀了,以前是佼佼者的我,在这里再普通不过,甚至还有点差。可能是一年的懒散已经让我没有了高中那会的精力和学习的能力,于是达成了新的NPC成就:挂科。

 

入学前对挂科嗤之以鼻,心想怎么可能连60分考不到,等自己拿了56的时候就老实了。好在第一门挂的课通过补考通过了,不然还得重修,又是一次折磨的体验。

主线任务有点垮,但好在还有支线任务撑着,那就是科研。由于我打算出国留学,科研经历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从大二就开始联系老师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

 

现在回看其实就是入门级的一些学习,但对那时的我来说还是很高大上的。在这一点上,我花费了不少时间,也算是入了门,我逐渐发现做科研的思路和方法基本是相通的,这也为我现在的博士生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至于留学地区的选择,理工科的学生理想的留学地区应该是美国吧,毕竟是公认的科技和教育强国。当时的我也不例外,想去美国读博士。

 

但是后来的疫情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我原有的计划,居家线上课程让我摆烂的情绪滋生的更肆意,语言考试例如托福GRE也无限往后拖延,导致2020年秋季,我依然没有拿得出手的语言成绩。我心里知道,疫情只是我的借口,有很多同届的同学也拿到了很好的offer,只是我,在逃避。

 

我一方面想去美国留学,另一方面又不想付出与之对应的努力,在申请过程中还盲目自信,对着一些藤校大申特申,结果自然就是,在2020年秋季的申请中,我一个offer都没有拿到。当时由于我只想留学,前一年的秋招也没有参与,所以毕业后我只临时去了一个杭州的小公司,两个月后,由于公司结构调整(其实就是被裁了),我只能回家继续摆,美其名曰多陪陪父母。

再之后,2022年初,我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做光学薄膜的项目。但我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就找到了指南者留学,改变了申请策略,转为申请港新英的硕士(入职前就跟公司说了有继续深造的计划,不存在欺骗公司),相比于博士申请难度会小一些。虽然我的本科生涯过的挺糊弄,但好在还有一个985的招牌,成绩也还说得过去(均分84)。

 

当时在择校定位的时候的选择超过了我的预期。计划申请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由于之前被美国那边打击的太惨,(我也不全是申请藤校,全美排名五六十的学校也有,依然没有回应)我对这次申请也没报太大希望,心想有offer就去读书,没有的话我就继续工作。

 

在这些学校里面,我还是偏爱英国的。一方面是相比之下不那么卷,另一方面是我想通过留学体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领略一下自己没见过的世界。突然有一天,收到了申请群里的微信消息,拿到了布里斯托的conditional offer, con语言,而且语言有很多选择,不止接受雅思托福,多邻国朗思也可以。

 

我后来咨询了一下申请的老师,自己也查了一些资料选择了考试难度比较小的朗思,适合白天需要打工的我。花了准备就拿到了high pass,顺利的换了uncon,向公司提了离职,准备迎接新的阶段。 

 

在布里斯托的一年,我收获了...

 

在拿到conditional offer之后我就收到了学校发来的宿舍分配邮件,但是当时也还不确定能不能换uncon,以及对这边的宿舍情况也不太了解(以为租房子和中国的大城市一样提前一两周就可以了),所以就忽略了,没有预定学校分配的宿舍。(这是大坑,千万不要这样,后面会讲到)在来之前两个月左右,我收到了学校的CAS号和关于学生签证申请的邮件。

 

顺手点进学校官网,发现所有的和学校相关的事情,都有保姆级教程,我当时震惊了,因为我没想到一些很小的事情也会讲到,比如说怎么使用学校的打印机,学校的IT service的工作时间,如何打印成绩单等等,都被清晰的列出来。

我的项目全名叫nanoscience and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属于faculty of physics,但是项目的人很少,一共只有十三四个。所以我们每次上课都是在那种小教室里面,有什么问题要讨论也很方便。课程设置不算太难,有两个学期需要上课,第一学期是python和一些academic English的基础课和一小部分专业课例如纳米材料的先进表征工具。第二学期是关于纳米材料的应用,毒理学和的一些lecture。

 

除此之外,这个项目会安排学生参与科研,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分别从一个list里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按照优先级排序,一般都能做到自己想做的项目,会有课题组里的博士生带着做。

 

在最后,复活节假期之后到八月份,需要选择一个毕业设计项目并独立完成。每个人的策略不太一样,因为两三个月的时间甚至一年的时间对于科研来说都很短,所以我就做了不同的项目多体验一下,机会难得。也有人会从头到尾只做一个项目,这样会更深入。

 

毕业的话,英国硕士水已经在网上被人诟病许久,从我的体验来看也确实难度不大,想水的话自然能混过去。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形式和要求可能不太一样,大概就是一万字左右,讲清楚你在做的项目就可以了,只要不是太夸张或者存在学术不端,一般都可以通过。

 

和我同项目的十几个人里面,我知道有三四个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国家工作,还有好几个和我一样选择了继续读博,有一个英国的男生(曼彻斯特人)去曼大读博,有一个印度同学第一年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gap一年继续申请博士。 

 

赶着DDL,我申上了牛津

 

我硕士是22fall,由于硕士是一年制,基本上一入学就需要开始准备了。之前主要准备的是美国那边的申请,所以对英国这边的博士申请流程还不太熟悉。不过我运气不错,遇到了同一所高中,当时已经来英国读博士的学长,他在申请初期给我提供了不少帮助。他给我介绍了几个之前他申请过的导师,并向我推荐了我现在的导师。

 

考虑到英国这边申请是需要根据导师的研究项目来写RP的,我抱着随缘的态度只申请了一个导师。导师比较年轻,不到四十岁,在和导师第一次发邮件套磁的时候,他回邮件很快(这里是重点,因为他现在也回邮件很快,毕竟年轻)并且表达了对我的兴趣,主动问我有没有时间约一个线上的meeting。

 

这次meeting给了我一定的自信,至少说明这个导师好沟通而且并且对我确实很有兴趣,于是我故技重施又在申请季中无限拖延。我记得当时申请的截至时间是12月9日的中午12:00,是一个周五,我在前一天晚上才开始准备写我的RP,申请表还完全没填,主打的就是一个心大。

 

通宵读文献写RP,大概到早上六七点我才写好,但是显然已经来不及给导师看了,我直接就开始填网申表格并把RP提交了。之后我又把RP发给导师看,他说interesting,不过你已经交了就不用改了。

 

当时觉得拿到offer的把握并不大,毕竟我能来到布里斯托已经算是很幸运了。而且那可是牛津啊,世界著名的顶级学府,去参观一下就差不多了。不过后来1月中旬顺利的拿到了面试,并在四月初拿到了牛津的conditional offer, con了硕士成绩和资金证明。

(来到牛津了!)

 

在牛津读博还是比较松弛的,导师不会给我指定任务,但他会问我我想做什么科研项目,具体怎么实现,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对我来说还不如给我指定点事情做,每次meeting都是夺命n连问,和渡劫一样)但有时候也会跟在北美读博或者国内读博工作的同学联系一下,发现我的工作强度已经很小了。

 

科研压力不算很大,主要是来自导师meeting的压力(不是×)。但是他问的多了,我就有一种在给自己打工的感觉,就是我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然后再自己完成任务,他会在这个过程中给我一些建议和帮助,但是不会教我具体如何操作。他说他想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科研的能力,我谢谢他。

 

但是这样不停的追问和反思确实会让人进步的很快,在之前我虽然做了很多项目,但基本都是有师兄师姐带着的,我只需要按照他们说的做,或者按照文献里面说的做就可以了,不需要怎么动脑子,也不需要创新什么。

 

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里面,我已经逐渐摒弃了科研上照猫画虎,有样学样的习惯,开始有自己的思考和计划。时间安排也很自由,前一段时间沉迷于时间管理,努力让自己多线并行,后来太累了就放弃了,也算是一段不错的体验。

 

希望自己永远读硕士

 

我在英国的生活没有不太适应的地方(众所周知我们一生要强的中国人不对任何东西过敏),除了饭难吃点,天气差一点,消费高一点,快递不方便一点都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哦对,有一点非常非常烦人,就是租房子。

 

我之前没有订学校分配的宿舍,到了英国之后就自己找,但是租房子真的是太麻烦了,布里斯托和牛津这两个地方学生比较多,房源就显得很有限,导致一套房子可能有很多人竞争。

如果你想要通过中介租房子,需要提供很多很多的资料,填好几页A4纸的租房申请表,里面甚至还要填写前任房东的联系信息和推荐。然后把申请表交给房东和中介审核,他们需要确保你有支付房租的条件,所以很多房子都不租给学生。

 

就算是租到房子,也可能会有很多坑,比如不定时的断水/断电/断网/,门把手坏了,灯坏了,供暖不热了等等等无穷无尽的麻烦事。尤其是每天上完学还需要跟中介battle,那简直是天塌了。所以如果想住的离学校近一点,省事一点最好还是住学生公寓吧。 

布里斯托靠海,气候比较温和,很宜居,夏天还有热气球节,海港节等活动。如果想要健身或者徒步,学校也有健身房或者一些校外活动的组织,还是很丰富的。牛津是学院制,学院会提供衣食住等相关的内容,还是非常贴心的。大家平时上上学,周末,reading week和假期和朋友去欧洲玩玩,生活还是很惬意。有时候,我希望自己永远读硕士。(别问,问就是博士太累) 

 

写在最后

 

正如安德烈·纪德所说,人不应当害怕失去岸边的视线,否则他永远不能发现新的海洋。在决定出国留学之前,我也曾因为离开熟悉的环境而有些犹豫。但回首看,在英国留学的这段日子,就像在一本玄幻小说里面四处张望,无论是主线还是支线,小任务还是大boss,都很新奇,我也会继续走下去。祝福学弟学妹们申请顺利,在自己的剧本里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