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专业太卷了
作为大类招生的一员,在大二的时候,我仍面临着专业分流的决策。
我所在的学院有四个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由于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想从事数据分析/商业分析/产品经理等相关的工作,所以我选择了信管专业。
这个专业是最热门的一个,在分流前我的成绩是年级前30%,正好在保研线附近,但是分流后我在新专业排名73%,我选择这个专业就意味着未来无缘保研了,我只好考虑其他的升学路径。
考研留学怎么选?
因为我明确了自己想就业的方向,学历对我而言是门槛,只要能跨过就业的基本门槛就可以。
考研的机会成本更高,选专业需要做大量功课,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考研,如果没能发挥好,则须再等一年。
而选择出国,可以同时选择多个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选择其中最满意的offer入学。对于我未来的就业方向来说,实习的积累非常重要,出国的申请季不需要特别多精力投入,可以兼顾实习和申请,效率最大化。
由于我从大二就确定了留学的道路,所以当时就签约了指南者留学。
二、有计划的背景提升
规划郭梦云老师了解了我大一和大二上学期的总均分、核心课成绩、英语情况、科研情况、实习情况等等,并且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和选校单制定了未来的规划。
细致到每个月需要充实什么方面的内容,什么时候需要考出雅思和G,每学期尽量提高多少均分等等,这给了我明确的路径,帮助我一步步前进。
我本科期间准备申请的核心就是:学期中提均分做科研、假期做实习考标化。
提均分,大二还不晚!
均分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均分从签约时的85/86分,提高到申请时的90分,对于研究生招生来讲,就是两个等级。
均分需要每个学期持续的努力,选课、平时成绩、考试、课程论文,都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所以会被很多学生忽视,但是均分一旦掉下来就很难改变了。我们可以一个月雅思提高1分,但不可能一个月均分提高1分。
我提均分的策略就是抓住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这两部分。
平时成绩就是课堂参与、小组作业、大作业等等,只要积极参与就可以。我们专业人比较少,专业课的选择性多,所以每门课的学生只有十个上下,都是小班教学,老师可以记住每个人的名字,所以给分都不会低。
考试成绩方面,我是通过适当拉长战线来提高,由于我们的考试很密集,想增加复习时间只能提早开始复习。
三、找对老师科研多
简历上有内容才能找到更好的实习和科研项目。这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越早开始就越轻松。
我们学校的科研机会很多,年级群里也会有项目组招学生一起打比赛,从大一开始就能接触到初级的科研机会。
我们在大一入学就会分到一位“学育导师”,导师会帮助同学们适应大学生活,提供科研、比赛或专业相关的帮助。
我的学育导师是市场营销系的老师,这位老师带领我进行了一个市场营销的比赛,帮助我了解了市场营销的实践内容,给我提供了非常多的指导,让我积累了宝贵的竞赛经验。
找老师要主动
当我明确了未来的事业规划和专业选择后,我在大二主动套磁了一位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老师。这位老师是学姐推荐给我的,他在高年级学生中有口皆碑。
他在我大二大三期间确实提供了很多帮助。包括我的康奈尔大学商学院的寒假交流项目、发表的一篇论文、挑战杯和互联网+项目、小米实习等等,都是这位老师在收到了有这个项目空缺的消息后,发给我并推荐我完成的。
如果你是某位老师在本专业本年级最熟识的学生,那么这个老师看到合适的机会一定会转发给你,老师能看上的项目一定比自己攒的要更好。
在留学申请时,他也顺理成章成了我的推荐人,不管是转邮件还是登系统完成推荐表,老师都非常积极和友好,我真的非常感谢这位老师。
我和另一位推荐信老师(也是本专业老师)也有很多接触,这位老师带领我的暑期实践项目、科研项目、“三创赛”项目等等。
和这位推荐老师结识的过程也是一样,从带领我做第一个项目起就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后面老师有项目就会想到我。
此处提醒各位同学们,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保研,都需要老师的推荐信,所以一定要注意:
1.早早和学长学姐沟通,了解本专业负责的、对学生好的、有资源的老师;
2.早和老师套磁,跟老师的项目都是一回生二回熟,展现自己的能力老师会主动提供更多的帮助;
3.选择2-3位老师即可,即使是牛津也只需要3封推荐信,过多的项目对于自己的精力分配无益,老师也不喜欢三心二意的学生。这样我的推荐信就能展现和老师的很多细节,CV也通过老师的帮助充实了很多。
做实习考标化填满假期
我有三段实习经历:
普华永道咨询部门的实习生
保时捷VSD部门的产品助理实习生
小米生态链部门的产品经理实习生
这三段实习都是在我大二大三的寒暑假做的。
在找实习的过程中,我首先将自己的全部经历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完整的经历库,再根据每段实习工作的JD,微调自己的简历,形成适合不同岗位的简历。
指南者的老师帮助我修改了多次自己的简历,帮助我讲清每段经历的背景、我的工作和最后的量化结果。同时也帮我制作了专业的英文简历。虽然我的大部分实习都是海投进入的,但一份合格的简历可以帮助我更多地进入面试的环节。
进入面试后,我会提前准备自我介绍、工作JD相关的技能和经历的star故事。这对于通过实习面试很有帮助,只要准备好可以百战百胜。
标化考试一波三折
大二的时候因为还没确定要申请的方向,所以一开始我都在备考GMAT,后来对留学院校专业又详细了解后,我就想申请一些更偏技术的专业,因此到了大三再转考GRE。
由于大三上这个学期,我的专业课负担非常大,很多tech的课程从早八上到晚九,还有coding的作业,为了保住GPA,我继续搁置了GRE的复习计划。
直到大三的寒假,我一边实习一边开始备考,并且在三月初考了第一次GRE,但是成绩不是很理想。
这时我开始焦虑起来,毕竟雅思和GRE不出分,申请就遥遥无期。我就和规划老师聊了一下,她建议我先考雅思,因为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必须要GRE才能申请。
在老师的安抚下,我平静了一些,备考了一个月雅思,并且成功在四月中一次上岸,我长舒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时间就又变成了一边上课一边学GRE的状态,并且在六月和八月又考了两次,但是成绩一直不理想,我就放弃继续考了,而是提交了第一次考试的成绩。
其实我在申请季开始后,对于没考出G这件事有些担心,但是港中文的offer下得太快了,所以我也失去了继续刷新G的动力。
四、胜利的果实大丰收
和指南者一起,我拿到了香港大学商业分析、香港中文大学信息科学和技术管理、香港科技大学信息系统管理、南洋理工大学信息系统四个专业的录取。
由于授课硕士为就业导向的原因,所在地区和学校的就业情况也是我考虑的重点。
香港已放开大陆学生的实习许可,方便我在香港找实习工作,从香港回大陆面试等也更加方便。如果在未来考虑留下,香港的机会也不逊于新加坡。
像之前说的,我未来是想从事数据分析/商业分析/产品经理等相关的工作,在看了香港几个项目的课程内容后,港大商分这个项目是最匹配我的职业发展方向的,所以在11月交完留位费后,我的申请季就愉快地结束啦。
未来可期,你我亦可期
我觉得在大学这四年,我是幸运的,不管是我的学长学姐,学校导师,以及指南者的老师,都给予我最大的友善和帮助,让我顺利地走完每一个阶段。
总结我的申请经验,我认为申请赶早不赶晚,有规划就有进步的空间。如果在申请季才决定留学,就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校了,但是申请季前两年中,可以提升自己背景的机会很多。
而对于那些还没确定留学的同学,我建议先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做科研?还是就业?这对于坚定自己的选择有帮助。
人生是马拉松,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岔路口和你一起走一段路再离开,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就不会在别人离开时过于焦虑。
最后希望每位同学都能走花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