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松外
指南者留学特邀作者
本科背景:北京某211 行政管理
录取院校:乔治城大学 公共政策
作为一个高中时做mbti测试,内向程度高达90%的i人,至今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到了美国,这片被称为“e人天堂,i人地狱”的地方。一转眼两年过去了,一些社交活动依旧是十动然拒,却也依靠着networking结交了朋友,找到了实习,其中有许多心酸和滑稽,也有不少发现和感触。希望这篇文章能为i人读者,以及同样存在社交苦恼的留学生朋友提供陪伴和安慰。
“i”人出国的水土不服
在找到合适的社交方式之前,充分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我的therapist就曾经问我:你认为你的内向有没有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普遍觉得亚洲人更加含蓄,加之语言障碍,一个东亚留学生来到陌生的国家,会显得有些羞涩也是正常的。如果你在国内和国外的性格差异很大,那么可能在美国所呈现出的“内向”,只是因为culture shock/language barrier。
如果你确定自己拥有更多的内向特质(外向和内向是一条线上的两个端点,绝大部分人是在线上移动,拥有更多的外向或内向特质),即获得能量的方法更多来自独处而非与人相处,那么接下来应该考虑的是,这种特质使自己在与外界相处时呈现什么特点?例如,我发现自己更擅长处理一对一谈话与深度交流,甚至在这些时刻,我会像e人那样感受到人与人交互的幸福(因此,外向和内向并不是绝对的);但是,我不喜欢应对没有目的的社交(各种social event),也会惧怕线下点单或者去银行这样,需要通过面对面交流来解决问题的生活琐事。
在理解这些特点之后,我的社交目标就会更侧重在一对一见面,带着目的去开启谈话,而非逼迫自己参加各种活动。研一时,我也曾为自己定下目标,每周去多少场event,见多少个人,直到我发现这会让我心情很差,疲惫不堪。我开始反思,参加这些活动真的有必要吗,这些人是我现在一定要认识的么,这些知识是不是我以前就知道的呢?进行过这样的灵魂发问后,我对自己的一些做法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很多i人会存在内耗的情况,我也不例外。在社交方面,体现为FOMO(fear of missing out)——我一边抗拒着交流,一边为“大家都在networking而我做不到”感到恐惧。虽然现在依然没找到什么特别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我决定跟自己和解,让它成为我的一部分,并在感觉不舒服时加以干预。焦虑可能不是一件坏事,但不能被自己的假想敌吓倒。
美国人的small talk
“菜就多练练”来自一款我挺喜欢的横板肉鸽游戏《死亡细胞》,在每次生命值耗尽,从头开始时,加载界面上会出现这句话。随着人们对于多样性的重视程度提升,我不断从文章中读到类似的观点:内向只是一种性格特质,没有好坏,也不意味着内向的人就不能社交。
作为一个内向者,我仍然会经历不自知的贬低(毕竟从小到大多少会听到关于性格的负面评价),不过也会反复告诉自己,不要把自己的特质放大,直到把它变成一个用来逃避的借口。对于一些大规模的社交活动,例如career fair,即使紧张,不也是得硬着头皮上?(虽然我没做到,我没去。)
社交技巧是可以学习的,没有那么神秘,许多论坛上可以读到相关的经验分享帖子。第一步找准自己的性格特点后,就要趁热打铁,对症下药。有时我在小红书上会刷到一些small talk相关的帖子,点进去扫一眼,久了也能形成印象。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观点,中国也有small talk,只是和美国的“点”很不一样。美国人的small talk,在我看来更像是直入主题之前的闲谈,帮助双方从更多方面了解彼此。谈话内容可能是饮食,宠物(cat or dog person),电视剧电影音乐,甚至几个dad’s joke。如果提前做好准备,练习small talk和准备面试等“做题家”方法也没什么区别。
这些交流本质还是人与人信息的交互,万事开头难,一旦能顺利说出头几句,紧张感也会不断降低,甚至发现自己乐在其中。因此,顺畅地开启一段对话才显得那么重要,也是我推荐对于社交要有所准备的原因。有时让我尴尬的,不是我张口结舌,而是那种结巴背后,带给我的自我否定感。
真诚社交,放开自己
在我看来,真诚可以包括诚实——对自己真诚,正是诚实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作为i人,都有疲于应付却不好离开的场合。虽然我至今也做不到说走就走,却已经开始不断排练这样的场景,并观察着一些擅长社交的同学,是如何得体地插入和告别一段对话。
在美国学习期间,通过“不得不进行的”社交让我认识了新朋友,也变得不再那么独处,这是我学会的第一课。
作为一个时而敏感,时而大条的内向者,在社交与人际关系方面可以说走了很长很长的路。为一次精彩的表现兴奋的时候有,为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尴尬到脚趾抓地或是半夜眼泪直流,也有。蔡依林在演唱会上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某种“少数”。希望内向的朋友们能多爱独一无二的自己,社会中的个体能对彼此多一些包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