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学
本科背景
研究生院校
南洋理工大学
Power Engineering
我本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NTU就读的MSc项目是Power Engineering。对于电气专业而言,如果以就业为导向,那么选择国内读研可能更容易进国家电网抑或是设计院研究所。
但是生活不应囿于一成不变,不是嘛?
在NTU的一年生活带给了我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也让我在毕业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NTU的MSc项目我觉得是更偏向就业导向的,授课模式是大班教学,一般在Lecture Room,一节课30~60人,身边的同学大概有一半是中国人,本科大多来自985,剩下的印度同学居多,还有少数新加坡本地人,同时课堂上也会有社会人士回来读Master,上课时间普遍是在晚上,因为有part-time的学生需要照顾他们白天工作。
由于每节课都会有录像上传到NTU Learn里面,所以不用担心全英文授课听不懂,上课遇到的问题可以直接问讲师,也可以课后发邮件或者去办公室。通常一门课有两个讲师,最终成绩由80%的Final Exam与20%的Continuous Assessment组成,这个Assessment可能是一次‘简单’的Quiz(随堂小考)也可能是一篇Assignment。
不过上课的讲师大多是IEEE Fellow,或者是牛剑MIT、国内TOP3毕业的年轻教授,所以所谓“简单”的Quiz,通常也没那么简单。
我们院的MSc项目有两种课程设置:全授课以及Dissertation。全授课就是在两个学期选满10门课,Dissertation则是两学期内选择八门课以及一个研究方向并提交一篇论文(这正是我选择的方向,所以接下来分享的更多与Dissertation有关)。
按照培养计划,选择Dissertation是5门必修,1门限选与2门任选。EEE学院会为必修课提供6个选项,为限选课提供3个选项,其他学院可能有所变化,作为任选课,是可以选择其他学院的课程的。
任选课的选择可以按照你的目标来,比如你对专业所学知识非常感兴趣,你可以选本专业为博士准备的课程(课程编号以7开头,例如EE7***),或者你想选择一些别的方向的课程,可以参考cross-program选择其他学院的课程。这些事情在开学前的Orientation都会有详细说明。
相比较于全授课类型,选择了论文就意味着你要花时间去Lab或者图书馆做实验,也需要你能够自学掌握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但是不要担心,论文项目会有一名跟课题同方向PhD帮忙,可能需要每周跟他进行一次汇报,然后他也会给你提出一些关于新思路或者新方向的建议。
换句话说,平时实验研究上有什么不会的直接问这位博士生就好了。Don’t be shy.此外,Dissertation长度不做硬性要求,建议60页左右,排版格式都有相关说明,由于不同学院要求不同,一般是次年3~4月提交论文初稿。
没有相关基础也不用太担心毕业问题,在教授跟组里博士的帮助下,只要肯花时间和精力,同学们总是能做出一定成果的。而且论文不一定要求你能有太多的创新,也不一定要做出来什么尖端成果,能证明你通过这个课题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就足够了。
如果完不成可能需要半年或者一年的延期,但是不要有太大压力,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
(2)关于选题,大胆向教授寻求帮助
论文的研究方向并不局限于你的专业,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只要跟教授沟通好即可。在选题的时候会有一个系统,里面罗列了不同的课题、研究方向以及相应的指导老师的联系方式,在选择之前可以多跟导师交流,不用害怕,大胆给教授发邮件,不局限于学术问题,教授们都愿意给学生解惑,都能及时回复邮件解决你的问题。
以我为例,因为选题时因为对深度学习方向比较感兴趣,正巧有很多教授的项目都与此相关,所以最后敲定的是深度学习+视频处理方向。在确认前跟几位教授发邮件咨询过,尽管那个时候还没有确定,教授们依然十分热心。
其中一个教授甚至给我发来了一封包含自学Python,Pytorch以及机器学习的课程资源的邮件。能看出来这些资源都是教授自己收集整理过的,收到的时候着实感动了一下(这位教授讲课也十分优秀,推荐有能力的同学们选修他授的课)。
还有一位教授午休约了我见面并跟我讲了一下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真的受益颇多。虽然见面之前蛮忐忑的,但是见面之后就会发现那些著作等身的学术大佬都非常和蔼非常接地气,也会跟你聊家常也会跟你开玩笑。
想要毕业后留校做Staff的同学, 比如ProjectOfficer或者Research Assistant,那么选择一个对应研究方向的Dissertation就更好一些,一是可以提前跟在读的博士生们交流一下,对以后也能有心理准备,而且也会提前适应实验室的环境,二是可以有更多渠道接触导师,了解一些背后的故事,还可以在除了课堂以外的地方展示出你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