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成绩刚出来,广州执信中学有个叫杨同学就火了,作为物理类屏蔽生全省前10的水平,直接婉拒了清华北大的橄榄枝,转身投入香港大学牙医学院的怀抱。无独有偶,深圳中学700分的林同学也这么干了,放着内地最牛的大学不去,一头扎进了港大。
更有意思的是,网上还有小投票——“要是能选,清北和港大医科你选哪个?”近2万人参与,却有74%的人齐刷刷选了港大。
正所谓清北是面子,港大才是里子,这届中产家庭养出来的学霸,算起账来真是又精明又实在!
1、内地学霸纷纷“移情别恋”?
今年弃清北选港大的两位广东高考学霸,就读专业都是香港的神科。
来自公立名校深圳中学的林同学,高考700分,物理类排第12,据称选择的是港大内外全科医学专业(MBBS)。而另一位来自广州执信中学的屏蔽生杨同学选择的是牙医,目前是亚洲第一,就业率100%。毕业平均起薪就7万,这也是香港神科之首,录取分数要求居全港之最,每年都是香港状元的归属地!
据说杨同学不仅录了牙医,还收获了港大的超级大礼包,香港大学开出的条件是:提供130万港币的奖学金和38万港币的生活费,总金额达到了168万港币。港大牙医学院非本地生学费一年21.8万港币,折算下杨同学的奖学金约等于读完本科全程不花一分钱。
网上的声浪几乎清一色站支持!
其实杨同学并不是个例,每年都有内地学霸在做类似的选择:2024年广东历史类全省第9名的李同学,拿全额奖学金在港中文读人工智能专业。同年广东物理类第22名,深中张同学,也选择了港大。
2024年,内地足足有11名状元选择了港大,其中包括了北京的3名文科状元,云南的理科状元施同学更是主动出击,自荐叩开港大的校门。
去年一位深圳女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篇《拒绝清北选择港大,我后悔了吗?》文章引发了小面积的热议。该女孩高考696分,广东省排前30名,立志学医的她,目标就是港大、港中文和清北复交。
收到清北招生官挖人的电话后,她既惊喜又纠结,一边是5+3+规培的漫长培养周期,以及稳定的生活,另一边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陌生环境。几经挣扎,这位女孩最终与港大医学院的内外全科医学专业牵手。
就读一年后,她反悔了吗?没有!她认为幸好自己选了港大,这里会放任她在自由而多元的环境中探索,更提供了她光明的职业前景。
因为学校在培养时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并重,再加上香港医生社会地位高,学成之后,毕业生就是人生赢家。
自从疫情以来,香港留学就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根据香港教资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到2023年,中国内地学生入读香港大学的人数激增,从12032人到16229人,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5%!2024/25学年,教资会资助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人数为26631人,较2023/24学年的23098人增加3533人。
而在最新公布的数据中,港大非本地生入学申请超过2.5万,其中逾2.1万宗申请来自内地,创下历史新高。
根据QS官方发布的调研数据,关于未来想要在哪里留学的问题上:
国际学生:英国49%>美国33%>澳洲/加拿大21%>德国14%>中国香港8%>新加坡/新西兰7%>其他亚太地区10%
中国学生:英国49%>中国香港28%>澳洲25%>美国19%>加拿大12%>新加坡11%>其他亚太地区10%>新西兰4%>德国3%
可见,中国学生在香港地区、新加坡和其他亚太地区的留学意向是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值的。
2、这届家长“现实到可怕”!
像杨同学、林同学这样手握清北入场券却转向港大,显然不是一时冲动。他们和背后的家庭在做选择时,眼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学校名气,而是仔细掂量了多方面的砝码!
先说大学排名,香港大学本身就不逊色于清北。在2026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港大的排名一跃升到11,刷新了历史新高,比排名14的北京大学和排名17的清华大学都要靠前!而港大的牙医在近三年一直排名世界前3,亚洲第1!
而无论是清北还是港大,能同时被两校垂青的,无不是各省最顶尖的学霸。如果具体到录取难度,港大在香港的录取率是在6%左右的,北大2024年在招生最多的北京地区,录取率也只有0.28%。录取难度上说,港大完败给北大的。
当然,入学只是开始,能否学有所成更为关键。港校普遍“宽进严出”,全英文授课加上粤语的生活环境对内地生绝对是巨大挑战。但清北学业压力同样不轻,只是学习模式和语言环境对内地学生更为熟悉。
另一大门槛是费用,港大牙医本科是六年制的设置,如果不能像杨同学一样拿全奖的话,内地生光学费就要130万,如果再算上生活费得准备小两百万人民币,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绝对是笔巨款。而清华北大这边,四年十万人民币的花销就显得亲民多了,奖学金也相对更好申请,经济负担轻不少。
一定有人反驳,卷生卷死拼名校难道就为了把排名刻身上吗?最后还不都是为了就业,所以就业市场和薪资才是衡量好学校的重要维度!
从数据看,港大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一定是高于清北的,港大毕业平均起薪可达2.5-3.5万港币,而即便是清北之类的内地顶尖院校毕业生起薪,通常也只有1.5-2万人民币之间。
根据香港教资会的数据显示,港大毕业生以38.5万港币的年薪位居港八大的榜首。如果学生选择的又是医科、牙科和护理科,起薪就有可能达到50.6万港币一年,三五年之后职级上升或是进入私立医院,轻轻松松年薪百万。
但如果选择港大牙医,基本就是锁定了一条通道。凭借其全球前三的专业实力和香港执业资格,毕业后起薪就非常可观,资深专科医生年薪百万人民币很常见,职业生命周期长,干到退休问题不大。
而清华北大胜在名校光环闪闪,毕业后的路也会更宽,可以搞科研、进大厂、闯金融圈、自主创业,或者考公考编,长期来看,薪资不如顶尖牙医那么高且稳定。但话说回来,如果想在内地的体制内、国企或科研院所发展,清北的校友资源和背景优势会非常明显。
所以,该怎么选?在“花大钱学门硬手艺换金饭碗”和“花小钱上顶尖名校搏更多可能性”之间做选择,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哪个更契合你的“财力”和“心力”。
3、清北祛魅VS港大弃徒
可是,发现没无论是杨同学、林同学还是张同学,他们都来自粤语区,无论是求学还是求职,他们在大湾区是天然存在优势的。
非大湾区的学霸选择港大会如何呢?还记得2013年辽宁的文科状元刘丁宁吗,当年以668分获得港大72万港币奖学金,入学港大仅仅一个月后选择退学复读。原因是港大英文授课、粤语环境与自己追求的“纯粹国学”不符。
2014年,她二战高考,以666分的成绩再次成为辽宁文科状元,如愿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当时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说她不懂珍惜机会,有人说她任性妄为,还有人赞她知行合一、不随波逐流。
事实是,港大虽好,但未必适合所有人!
此前,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发布23/24学年数据显示,八所资助大学退学人数达2106人,内地生退学占总数的17%,集中在中文、商科等专业。挤破头考入名校的同学们,又为何甘愿放弃文凭?
港校华丽的外表下,藏着“宽进严出”的筛选机制,令不少同学都令到窒息:香港理工大学工程专业二年级设置“专业能力考核”,淘汰率高达30%,这也导致2023年退学率飙至4.5%。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强制实习与课业冲突,22%学生曾因挂科退学。
而教学方式上,港校也与内地大学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设计上存在显著差异。内地大学,课堂的核心在于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以数学学科为例,老师会投入大量时间讲解公式、定理的来源和推导过程,通过严谨的证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底层逻辑;一堂课往往会布置二三十道作业题,让学生通过大量刷题来巩固对知识的运用。
港大的模式则截然不同,课堂教学更侧重“知其然且会用”,老师不会详细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是直接告知公式的存在,重点说明其用途和解题方法;课后学习的设计聚焦于深度思考引导而非大量刷题,对于习惯了被安排被引导的内地普高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调整。
另一方面,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当你身边的人跟你语言、文化都一样,你变成了少数派,课业的压力叠加无法融入的环境。种种转变都需要时间,对于刚刚成年,甚至可能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的本科生来说,无疑需要更多时间的调试。
因此,我更倾向于建议在研究生阶段选择留学。这个阶段的学生心智已趋于成熟,对自我需求有清晰认知,面对学业压力时能更主动地规划应对,心态也更为从容。
港硕的核心优势在于“学历项目化管理”,学制短且目标明确,即便暂时难以融入当地环境,也能清晰认知到:这段经历本质上是用一年时间换取受认可的学历,无需强迫自己完成“文化融入”的附加题。
更重要的是,紧凑的时间安排天然规避了内耗空间:入学后很快就要进入课程论文筹备,学期中穿插着实习申请,还没等陷入“适应焦虑”的情绪循环,春招、秋招的节奏就已启动。
这种目标驱动的状态会让人保持清醒,所有精力都聚焦在“如何用学历提升就业竞争力”上,自然也就减少了情绪内耗的余地。
当然,对于那些适应能力强、想长期在港发展的学生,本科阶段的沉浸式体验能积累更深厚的本地资源。
但对多数以“提升学历、回内地就业”为目标的学生而言,港硕更像一场“性价比更高的时间投资”:用一年时间换一个受认可的文凭,用项目制的节奏规避文化适应的内耗,把精力集中在“如何把学历转化为竞争力”上。这种清醒,本身就是减少痛苦的最好方式!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