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南洋理工做保底,这一把我赌对了”,211学姐放弃港科、港中文,就等NTU!
指南者留学
2025-07-21
阅读量:1123

 

学员背景
Z同学
本科背景
GPA:
89.02/100
语言成绩:
雅思7.0
录取院校
南洋理工大学应用经济学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09-24
录取时间:
2025-01-20
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理学硕士(英文授课)
申请时间:
2024-11-06
录取时间:
2025-03-20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14
录取时间:
2024-11-12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09-24
录取时间:
2024-11-20
爱丁堡大学经济学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13
录取时间:
2024-11-22
华威大学行为与经济科学理学硕士(经济学方向)
申请时间:
2024-10-13
录取时间:
2025-07-01
主要经历
 
实习经历:

某省市税务局-税务中心-实习生

 
竞赛:

第十三届“今经乐道”经济热点分析大赛-组员

 
科研: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国不同省份文化紧密度对家庭金融风险投资配置的影响-项目组长

 
     

 

去年11月,港中文、港科技的offer双双而来。

 

而我却对着那堪比割韭菜的天价留位费犯了难——真的不甘心这么早“交钱卖身”!于是,我决定赌一把新加坡,大手一挥,放弃了所有的香港offer。

 

幸运的是,南洋理工最终还是对我露出了微笑,成功拿下两个专业的入场券。

 

 

回顾我的申请经历,从高考大省的小镇做题家,到逐渐接受“差不多也很好”的大学生,我也曾认真思考留学究竟能带给我什么?

 

答案或许就藏在这段“低空飞过”标化线、与拖延症斗智斗勇、最后智斗留位费的经历里。

                                       

 

从保研边缘转向留学

                                                           

我的留学念头萌芽于大二,当时关注了不少留学中介的公众号,思考这件事情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想先对自己的情况做一个大致的预估,如果自己能申请到的学校太糟糕,肯定就不考虑申请留学了。

 

大一大二时,我的成绩一直在专业10%上下。而我们学院的保研率之前是13.5%,即便每年学院的保研率都会微升(毕业那一年最终达到了15%左右),我还是处在保研的危险地带,需要更加努力才可能争取到保研资格。

 

但偏偏,我并不是一个热衷“卷”软背景的人,人生宗旨也是差不多就行,所以平时参加的实习、竞赛等项目含金量算不上亮眼,这对保研来讲肯定是不够的。

                    

                                              

尤其是我所在的商科专业,对比赛、科研、实习这些软经历的要求堪比石猴成精记,不仅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得会七十二变,玩转八九个分身才能齐头并进。一想到既要积累繁复的经历,同时还要兼顾绩点才能有机会保研,顿觉前路渺茫。

 

另一个我比较纠结的点,就是国内研究生的学制实在太长了。海外一年硕常常因为学制太短为国人所诟病,但我恰恰是苦于国内三年过长的研究生学制才想要留学(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我本是来自于高考大省的小镇做题家,新高考改革后依然选择了全理,却在填报志愿时被父母安排选择了商科,高位接盘毕业成为众人眼里月薪三千的“文科生”。不过我对我的大学总体上很满意,四年的时光给了我很多思考,不只是在于学术,更多的是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让我从一个“卷王中学生”转变为一个“差不多也很好”的佛系大学生。

         

                                                        

我对于自己的追求也变了,从考取更高的标化成绩,转变为想要成为适应力更强、善于沟通交际、心态更稳定的成年人。

为了实现这个追求,我需要跳出别人“认可”的怪圈,渐渐旳我不再和别人比较,不再去计算自己的保研分数能否超越他人,只专注做该做的事,盼着尽快脱离学校走进社会。

 

于是逼着自己去实习,去找人际交流多的岗位,想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认识更多不同背景的人,提高自己的适应力和生存力(当然也有忍耐力)。

 

想明白了这些后,留学的决心也就定了——虽然高中毕业时,我没有能力选择自己未来,但现在我需要抓住机会,按自己的步调成长。 

                                               

指南者留学,我的保姆级中介

                                                                                    

确定好要留学后,我开始研究留学中介。刚好,我参加的校园社团里有一位高我两届的学长也选择了留学,而且去向很不错。

 

在他的推荐下,我了解到了指南者留学,当然了期间也有考察其他机构,一番对比下我还是选择了有学长背书的中介,毕竟同等价格下有熟人推荐会稳妥一些,于是,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我正式开启了我的留学准备之旅。

 

和指南者签约后,整个申请流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阶段明确化。指南者对申请流程和时间段的把控很到位,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老师对接。

 

☑︎除一开始的签约老师外,我的第一位老师是背景规划师,帮我规划了后续几年详细的提升策略;

☑︎接着我参加了内部免费的雅思课程班也省下了额外的雅思费用;

☑︎到了申请季开始前,又安排了一位专门的文书老师帮我优化文案,还有负责翻译的老师,虽然没直接和我对接;

☑︎申请季正式开始时,专门负责投递申请的老师登场,她真的好细心,文件和时间线整理的相当清晰明了;

☑︎最后在申请季结束确认去向后,我甚至有了一位行前导师负责提醒我完成行前各项事务。

如此贴心细致的多对一服务,我是完全没有想到的,整个服务过程都很专业安心。

 

 

每拿到一个offer都会有行前安排的指引

 

我本身是个很拖延的j人,虽然对自己的目标很明确,但小事很爱拖延。

 

比如雅思和GRE,因为自己的拖延症,导致第一次几乎裸考(对不起老师们,我真的不敢说自己其实几乎没有准备),所以都考了两次,首考分数惨不忍睹,二考才能痛定思痛突击上一个月,好在终于赶在申请季结束前拿到了勉强够用的分数。

 

不过除了考试报名费,这两项大型标化考试没有花到我额外的money,雅思培训是指南者免费提供的,有了雅思的基础后,GRE我是自己刷免费题库考出来的,外面的培训机构休想赚到我一分钱~

                                       

                                                        

我的申请之旅也不算一帆风顺,刚开始签约时,也曾经非常崩溃焦虑。

 

因为我们学校大一的均绩都比较低(三四十个学分的思政课全部闭卷对理科生来讲真的崩溃),导致我第一年的综合GPA只有3.5,前两年的总GPA不到3.7,加之我年少轻狂放着985不去读,跑来读财经类211,初期查询留学信息时真的非常傻眼(没有说财经类211不好的意思,我们学校非常好)。

 

网上的很多帖子都以985为尊,211没有优势,导致我一下子觉得申请港三新二无望,好在指南者的老师选校定位经验丰富,还是给我挑选了这些学校中适合的专业。

 

                                                     

我的文书秘诀是话唠+自信

                                                                      

在我看来指南者的服务流程之所以让我满意,是因为看似全部流程都是老师在做,但实际上我的参与感一点也不少~

 

比如所有的申请账号都是用自己邮箱注册的,学校有什么消息我也是第一个收到的人,我的文书当然也是在我把自己所有的背景和想法都肆意挥洒好后,再让老师们进行专业的取舍和润色。

 

所以文书的底色依然是我的,只不过省去了大量的dirty work,以及哪些信息对申请有用需要保留,哪些信息对申请没有帮助需要控制字数,这些内容的呈现都有专业的老师去做。

                                                 

                                                     

对于很多同学不太擅长的文书,我在这里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个人觉得问题主要出在这两方面:

 

一方面,很多国内的同学对自己的认知偏向保守,且在不太注重表述上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则是文书中的信息丰富程度不足。

 

问题一:认知保守,表述缺少感染力

 

第一点其实很好解决,因为我自己有时也会出现认知过度保守情况。觉得自己经历平平,实习title不够亮眼,似乎什么都拿不出手,根本没法和其他竞争者抗衡,这可能是很多缺乏海外背景同学的通病。但现在回头看,title的追求虽然重要,却并非决定性因素。

 

一段经历,只要你真的用心去做,从中获得了成长和启发(尤其是独特的思考和启发),并且和你的专业相关,就是一段很好的经历。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陈述上保持语言的活力,增加对自己经历的认可和底气,让阅读者感受你的感受。可以适当运用修辞,避免自己的文字像新闻播报一样刻板,比如在网上怒刷十个自信美国人的短视频,学他们把自己的优点全部展现给梦校的招生老师,至于这到底算不算优点,老师们自会定夺,说不定就正好契合被梦校垂青了呢。

 

问题二:经历的细节度不足

 

至于第二点,就是增加自己经历中的信息丰富度,解决起来也很直接,深挖细节。这有点像雅思口语中的没话找话,核心在于前期信息的收集要尽量详尽,而非最终文书堆砌废话。

 

因为我平常比较话痨的,常常一件小事可以写很多,这意外地减少了很多我前期和文书老师的沟通成本。我的一切想法几乎都在素材文档中呈现了,不管有用的没用的,我都交给文书老师去斟酌处理,让老师能清晰把握重点,知道有力往哪处使,所以最终文书老师给我的文档和我的预期几乎没有差距,就得益于此。 

                                                                  

智斗天价留位费,我选NTU

                                             

因为我的拖延症和专业选择,我并没有没参与提前批,只是走了普通批次的首批投递。回顾我的申请过程,一开始就出师不利,第一个消息竟然是曼大的拒信,它甚至只是个竞争不太激烈的文科项目,简直让我道心破碎。

 

但神奇的是后面就一路开挂。大概在11月我迎来了第一批offer,港科和港中文双双拿下,有种点击即送的感觉。但是因为港大的学费太割韭菜了,学经济的我真不能忍,所以没申港大,至此我在香港的两个项目早早收官,留给我的尴尬就是留位费的问题。

                                                         

                                                            

香港的天价留位费一直十分出名,而且几所港校“战争打响”的时间又格外的早,很多别的学校的offer都没出,因此特别招恨。我秉承中国人“来都来了”的原则不是很想这么快交钱把自己卖了,所以想赌一把新加坡。

 

当时香港留位费的ddl在12月4号,其实我内心已经放弃香港,所以根本没让爸妈准备钱,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只能每天顶着压力盘算自己到底能不能在拿到别的offer。

 

作为轻度相信玄学的当代大学生,我一般遇事不决东玄西玄,就跑去找神婆算了一卦,神婆说英国和新加坡都会再爱我一次,更加坚定了我不交留位费的决心。

                                                                        

                                                                    

事实证明我挑神婆的眼光和挑学校的眼光差不多好,11月底我终于迎来了我的救赎,爱丁堡下了con offer,还是免留位费的,此时此刻白纸黑字的含金量不必多言。

 

但是截至目前只是小赢了一把,一月中旬NTU的offer敲锣打鼓地来了,三月在NTU提交的另一个项目也向我抛出了橄榄枝,至此NTU大胜利,排名、项目费用、离家远近都有了最折中的答案,这个瞬间一个学经济的小女孩达到了自己求学路上的边际效用峰值,我心里的申请季默默结束,留位费也一分都没有浪费。

 

至于6月底华威行为经济学的offer鬼鬼祟祟到来时,我只能回复一个标准的英式假笑。

 

总的来讲,我的申请季虽然有一些小小波折,但也算是较为稳妥地走完了全程。

 

从大二绩点实习雅思GRE要啥啥没有觉得天塌了的小孩,到现在用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拿到最优解结果的准留学生——我实在是个普通至极的人,没有特别的强项,也没有明显的短板,但这段经历证明:只要你想做,一切都不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