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只录70人! 985学长苦等140天,放弃新二只为世界Top级工业强校录取。
指南者留学
2025-07-17
阅读量:1284

 

学员背景
L同学
本科背景
华南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GPA:
84.45/100
语言成绩:
雅思7.0
录取院校
新加坡国立大学半导体技术与运作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12
录取时间:
2025-02-28
南洋理工大学电子学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1-27
录取时间:
2025-01-16
南洋理工大学精密科学仪器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1-27
录取时间:
2024-12-30
主要经历
 
实习经历:

某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设备测试助理工程师

 
竞赛: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S奖:B题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国家级三等奖

华南理工大学光电实验设计大赛:光电智能小车“迷宫寻宝”

 
科研:

基于固液摩擦发电的流体纤维织物

铒镱共掺杂氟硫磷酸盐激光玻璃光纤

 
     

 

 

 

毕业答辩结束了,毕业旅行之后,我以为我的本科生涯该就此结束了,申请群突然热闹起来——我等了一整年的offer终于下来了。

 

一整年的怀疑、困惑、不甘,以及对保研那条未选择的道路的耿耿于怀,终于释怀放下了。

 

 

  

                   

1、留学是计划外的转折

     

留学,本不是我升学规划的第一顺位。自上大学以来,从老师到学长学姐,或是一些有规划的同学,都无不把保研作为“最理想”的升学道路

 

我也并不例外,大学的前两年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争取各种荣誉,把跟保研相关的加分项都争取拿到手,以至于在上大三之前,我看手上已经拿到的保研“手牌”,自以为能够在保研的世界里杀出一番天地。我当时的保研目标是C9院校,想着再不济也至少得比本校上一个台阶,我实在不愿意保研本校。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大三上学期。那一年我课业繁重,有六门必修课,两门选修课,还有一堆实验课,加上有两个比赛已经到达了出成果的阶段,且还在做优秀班级的准备。

 

学期的前半段都在为各种比赛做准备,直到后期才认真学课程的内容。正是因为那个学期没有把绩点排名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导致学期结束我的成绩退步较大,掉到了学院保研线的边缘,虽说有各式各样的经历看起来丰富,但实则名校夏令营都难以入营,再加上我已经不想继续学本专业。

 

“是否留在本校”的选择端到我面前时,一方面是熟悉但大概率不喜欢的,另一方面是陌生但更自由的,我实在犹豫过很久。

我经常觉得人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见识更大的世界,在综合考虑之下,我还是选择了“出去看看”。于是开始了容错率更高的道路——留学。

 

 

        

 

2、论文/GRE是必需品吗

                                                                                       

 

 

坚定留学目标后,我开始陆续考察留学机构。广州的三月多雨,我还记得连着一两个星期,站在走廊上,边看下雨,边跟各种留学机构的老师聊。

 

留学机构大大小小,各种服务五花八门,服务水平也是层次不齐,当时光是了解每个机构的服务流程都花了我不少时间。很多留学机构在缴费之前的服务可谓“藏着掖着”,既不给明确的选学校推荐,以往学员的相关资料也是讳莫如深,还有不少机构打压我没有论文的弱点,仔仔细细地给我推销他们的论文服务。

 

 

跟指南者相遇应该是四月初了。当时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推荐指南者APP,出于好奇也试着用了一下。

结果内容确实很清晰,不仅有对申请项目的介绍,而且有我更看中的是学生案例,学员们的毕业院校、GPA、经历、去向都很全面,申请的流程也十分透明,我在其中快速找到与我的背景高度相似的申请案例。

这简直是解决我选校困惑的得力助手,看着那些背景相似的学长学姐能成功斩获理想offer,也大大增加了我对指南者机构的好感。

 

 

APP的良好体验促使我主动联系了指南者的顾问彭老师。在与指南者彭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专业和坦诚。

在沟通的初期,我主动提到了没有论文的担忧。彭老师的回应使我印象深刻:“论文是加分项,不是必需品。与其纠结论文,不如好好写文书”。

 

尽管当时我对没有论文仍然耿耿于怀,但是在看了我想要申请的项目的其他学员案例之后,也放下心来。这种基于事实的分析和务实的建议,而非制造焦虑进行推销,让我感受到了真诚和专业

 

还有关于GRE的准备,在遇到指南者之前我已经开始准备这个考试了,但是在详细咨询了彭老师之后,她根据过往案例给我分析,我既不是申请欧陆大学,也不属于计算机和商科,实在没有花时间考GRE的必要。我知道她背后还有指南者一整个团队支持,她所说的也确实在理,当时顿生“技高人胆大”的感叹。

 

 

 

我还记得第一次和彭老师线下沟通,当时的感受与和其他机构交流的截然不同。老师没有急于推销套餐,而是先花时间详细了解了我的背景、兴趣方向和对未来的想法。

 

在选校定位上,老师基于APP案例库的数据和我的个人意愿,直接给出了梯度分明的建议。

冲刺:

TUMA-NTU的icd,NUS 的EE;

主申:

NTU的EE、通信工程,NUS的STO、TUMA-NTU的GE;

保底:

NTU的精密仪器

 

并清晰地解释了每个项目的特点,例如NTU电子学的课程设置偏硬件且选择方向较多,而我本科期间学过电学要求的基础课程,并且拥有相关经历;NTU的精密仪器与我的物理学类本科高度相关,是我保底的最佳选择。

 

此外还分析了对申请不同项目的优缺点,逻辑清晰,有理有据。

 

这种专业而透明的服务,以及完整明确的团队服务,是我选择指南者机构的主要考虑。

 

后续在申请材料的准备中,我更是日复一日的领悟着当初彭老师的那句“与其纠结论文,不如好好写文书”的含金量!

 

我的简历和经历列表乍一看还算丰富: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研究、TENG实验室硬件调试、MMIC器件的设计、物理实验竞赛国奖、数竞数模、上市公司实习以及校赛的各类比赛经历...

 

但一股脑全堆上去,只会显得杂乱无章,且重点不突出反而效果不好。指南者的主申请老师在第一次线上会议时就一针见血道:“申请不是展览馆,不是把所有东西都摆出来就有用的。”

 

各种各样的经历在文书老师的搭配下相得益彰,我想这也是最后能成功申请到的重要原因。

 

就比如虽然有国家级三等奖的比赛,但由于比赛内容相对偏向材料,所以在申请材料中并无侧重;尽管光电小车的比赛拿奖级别不高,但是是与嵌入式相关的经历,在申请材料中也有展示。

 

 

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侧重点的文书,可以说我的每一份文书都不是AI生成的模版式文书。不同项目中如何对我的过往经历进行取舍,不同经历又要如何组合,我和文书老师经历了不知道多少轮的讨论。

 

在申请通信相关的项目时,在原有的光纤通信的基础上,还加上了我在无线电协会的社团经历;在申请集成电路设计专业时,在毕业设计为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我在实习期间参加的集成电路峰会。

 

                                                                                                     

 

3、我被梦校养鱼了140天

 

                                                                               

收到第一封offer应该是24年年底,是NTU的精密仪器。当时这个offer作为最保底的offer太早下来我心里一点高兴都没有——我知道新二的offer发出时间主要是在次年的二三月份,太早来的保底offer根本没有比较的对象,单独一个实在令人犯难。

 

于是我并没有交这个offer的留位费,我相信后面还有新的offer。

 

我的第二个offer来自NTU电子学,当时我在福建旅游,前一天晚上在跟我朋友逛古城,半开玩笑地在当地的文庙拜了一拜,当时许的愿望就是赶紧下offer吧。

 

谁知就在第二天爬山的时候,一月呼啸的风把天山的云吹得干净,阳光漫得到处都是,我跟朋友才从一座破败的山庙里出来,迈出门槛看了一眼手机,正好看到申请群里老师说,“NTU的ee offer下来了”

 

彼时的喜悦像是漫过水坝的水,跟我朋友拥抱,然后雀跃着,咆哮着,在前后无人的山里肆意挥洒这样的喜悦。

 

 

之后又是漫长的等待。我心仪的慕尼黑大学合办项目始终没有消息,新二陆续给我下了新的的offer,对我也没有太多的吸引力。

 

漫长的等待中,看到身边的朋友陆续有了自己的下一步安排,保研的已经入组了,考研的复试也结束了,似乎大部分人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们的人生,只有我一人在原地踏步,等待,还是漫长的等待。

 

四月底,我在xhs上看到了陆续有南洋理工和慕尼黑工大合办项目的offer下来了,但是每每刷新自己的邮箱,都是不同程度的失望。

 

指南者的老师也帮我写了四五封love litter去催offer,得到的回复都是仍在审核中。好在那时候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做毕设上,对等offer已经随缘了。

 

五月中旬我收到了南洋理工和慕尼黑工大合办项目绿色电子的offer,但是因为那个项目主要聚焦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我对此并不感兴趣,于是就没有接受。且在我的印象中,只要不接受就代表了拒绝,谁知学校方面一直在发邮件问我,并且给我延迟交留位费的日期。

 

然而那段时间是我答辩完在外旅游的时间,很少看邮箱,几乎是等下offer后的大半个月我才看到一邮箱的催信,这才连忙拒绝。

 

结果就是拒绝了上一个offer后的两天,那已经是六月中上旬了,我以为offer季应该已经结束了,我也接受了去NTU电子学的项目,甚至已经放弃收到梦校offer的幻想

 

哪曾想6月10日的下午,申请群里又热闹起来,我看到了n条@我的消息!我等待最久的offer——南洋理工和慕尼黑工大合办的集成电路设计终于下来了。

 

 

一瞬间我是恍惚的,恍惚中带着迷茫,紧张的迷茫。在邮箱里再次确认确实是收到之后,这些复杂的情绪都化成了不可抑制的狂喜,在宿舍走廊的仰天长啸。

 

因为这个项目是两个工科强校(南洋理工&慕尼黑工业大学)的联合,且这两个学校的电子方向都是世界一流水平,而且两年的学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和论文的机会,加上办学地点在新加坡离国内较近,实在是我最好的选择。

 

相对应地,其申请难度也较大,尽管今年扩招,招生总数仍然只有70人,且对学校背景和专业匹配度有较高的要求,项目的offer陆陆续续发了三批,我是最后一批收到的,确实幸运。漫长的等待,终于等来了最想要的结局,每每想起还是觉得兴奋和庆幸。

 

                                                       

4、对的道路上,慢一点又何妨

    

 

回顾我的申请历程,不可不谓坎坷,比起更大众的考研保研找工作的道路,能很明显地感觉到留学的历程相对孤独,成败进退,往往都出现在自己的规划之中。

 

加上留学申请的结果出来的也往往较晚,我经常就自我调侃“等过了保研、秋招、考研、春招!”,漫长的等待过程需要耐心和定力,这个方面选择指南者也给了我不少的信息。

 

回顾整个申请过程,选择指南者留学我切实获得了三大助力:

 

一是在选校时的专业分析,老师从我的自身条件出发,分析了我的经历与申请项目的契合点,并且定下了合理的申请梯度;

 

二是文书撰写阶段,主申请老师对于我经历展示的取舍,以及在文书撰写中文书老师对于文书的把控程度,甚至许多经历的细节都写得精准到位;

 

三是申请和接offer的阶段,申请阶段很多复杂的表单都是老师代为未提交的,印象很深的是TUMA icd的offer下来之后,由于交留位费的时间窗很短,我们的申请群里为如何降低汇款手续费,找遍了各种汇款方式。

 

这本不是申请老师们的职责,但是她们都很乐于帮我想办法,也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她们的认真负责可见一斑。

 

 

 

而我本人在大学的前两年,在保持GPA的同时,积极各类科研比赛活动,软背景的积累在留学中也很重要。

 

虽然当初准备的时候是奔着保研去的,想的是丰富自己的科研简历,但是在转换到留学赛道时,这些经历也在我的申请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最后我也十分感谢父母对我出国留学的支持。如果不是他们的支持,我应该没有资格站在留学这个赛道上。在我的申请过程中,他们也给予了我很多方向上的建议,也是他们在我焦虑offer时候,给我以真心的关怀。

 

最后,我想说: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努力会被看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