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大把我拒了,结果又给我发offer了...双非学姐天崩开局,怒刷GPA冲上90
指南者留学
2025-05-23
阅读量:1107

 

 

学员背景
L同学
本科背景
青岛大学
经济学
GPA:
90.47/100
语言成绩:
雅思6.5(6)
录取院校
布里斯托大学经济、金融与管理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09-30
录取时间:
2024-10-09
南安普顿大学金融与计量经济学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21
录取时间:
2024-10-24
格拉斯哥大学金融经济学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21
录取时间:
2024-11-06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经济学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14
录取时间:
2025-01-21
香港理工大学专业会计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1-27
录取时间:
2025-04-08
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及金融分析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5-01-03
录取时间:
2025-01-18
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5-04-11
录取时间:
2025-04-11
主要经历
 
竞赛:

“挑战杯”:研究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农村包容性创业行为

 

第八届“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

 

第九届OCALE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秋季赛)

 

“正大杯”第十四届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数维杯”数学建模大赛

 
实习经历:

某某证券(山东)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实习生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某某分行大堂经理助理

 

某某资本股权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证券分析师助理

 
     

 

 

 

去年收到曼大冰冷的拒信时,我绝不会想到,后来的自己竟然凭借赌一把的极限加申,成功挽回了梦校的芳心。

大家好,我是小L,一名双非一本经济学的学生。

 

为了申请留学,我从大二便早早规划,疯狂重修、力争实习,最终,以90+的均分、7分的雅思和三段实习拿下了曼大经济学的offer。

 

整段申请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留学申请没有绝对的“不可能”。今天我希望跟大家分享我的申请故事,希望能够给同样背景的学弟学妹一点启发。

 

双非就不配申请好学校吗?

 

我对英国的初印象源于我读的第一部中英对照的《哈姆雷特》。当时的我甚至连"to be or not to be"都要对着译文琢磨半天,却莫名被那种遥远的文化气息吸引。

 

后来,我又接触了很多英剧,《神探夏洛克》中主角两人深夜并肩在伦敦城狂奔的画面早已在我心中种下了执念。

 

 

在大二上学期,父母问我,既然你这么喜欢,想不想出国留学?贝克街221B的壁炉火光和泰晤士河畔的雾气立即浮现在眼前,我听见自己毫不犹豫地说:"想!"

 

很庆幸父母的前瞻性,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当下的研究生确实不太好考,初试和复试两道关卡既需要努力也需要运气,而我希望在未来的规划上,自己能多一些主动权,因此就这样从考研转向了留学。

 

和父母统一了意见之后,我们就开始了为申请留学做准备。在各方打听之后,我们发现留学申请最关键的是这两件事:找一家好的中介机构和一份足够引起梦校兴趣的简历。

 

 

稍作了解,我将申请目标定在了QS排名前100名的英国院校。在申请方面,虽然可以选择diy,但是找一个靠谱的中介机构能帮我少花许多心思,于是大二开学我们几乎把市面上能找到的留学中介转了个遍。

 

没想到的是,现实很快给我泼了一盆冷水。记得第一次咨询某头部留学机构时,对方对着我的简历露出了微妙的表情:“同学,你把目标定在QS100~200的院校比较稳妥。” 

 

那一瞬间我真的崩溃了。确实,我大一的成绩并不乐观,那时才刚进大学,还不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大二时均分还在86左右。这意味着未来的一年半里,我需要在保证新课成绩不下滑的同时重修过去的低分课程。

 

 

至此,我开启了一场近乎偏执的"自救计划"。对照着自己的成绩单,把所有低于83分的课程全部选进了重修的课程表里。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大二和大三的课程非常集中,光选课就花费了我大量心思,有时候还不得不选到时间上冲突的课程。重修的这段时光几乎是我大学最难熬的时光,每周将近20节课,每天都在教室从早八坐到晚十。教室和图书馆成了我的家,而朋友圈代替了双脚成为我游览青岛的唯一途径。幸运的是大三结束时我的均分突飞猛进,突破90+,这无疑为我的申请增加了更多可能。

 

同时,我也了解到英国申请非常注重实习,但对于当时只有大二、大三的我来说,其实很难有机会找到合适的实习。

 

我的方法就是随时抓住机会,转机出现在2023年12月,那时秋招接近尾声,中信证券分公司来学校进行针对毕业年级学生进行宣讲。尽管明确写着“仅限毕业年级”,我还是悄悄地揣着简历来到了会场,想试试看有没有实习的机会。幸运的是,正是这一次偶然的尝试让我得到了简历上最具含金量的一段实习。

 

 

后来带教老师随口的一句“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仿佛就在形容我的实习经历。机会是等不来的,有时候愿意“赌一把”,它就藏在"不符合条件"的缝隙里。

 

指南者助我完美规避留位费

 

在刚开始准备留学申请的阶段,我在各大网站上看到许多"留位费焦虑"的帖子——有人因为港校要求两周内缴纳巨额留位费而彻夜难眠,有人在交了保底校费用后第二天就收到梦校offer后悔不已。

 

我把自己的这份顾虑告诉了指南者的老师,没想到申请老师就帮我制定的"时间差战术":

 

在选校阶段,老师就建议我可以把保底院校的申请时间延后。这简直是下了一手好棋——当其他同学在12月就不得不为港校留位费焦头烂额时,我还能安心地等待更好的机会。

 

 

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正确的,因为按照常理,保底校应该最早发offer,但我的申请结果却像倒吃甘蔗——越来越甜:

 

主审的布大offer先到,接着是更具性价比的港城大和港理工,最后收到曼大offer时,布里斯托这个曾经的主申项目几乎成了我保底的选择。指南者为我精心设计的时间安排完美避开了"留位费"的焦虑。当其他申请者被迫在"放弃已交费的学校"和"错过可能更好的offer"之间痛苦抉择时,我却能从容等待每一个可能。

 

屠雅上岸,狂背单词是关键

 

我的备考雅思,像极了一场精心设计的突围战。虽然我在大三上的首考就拿下了6.5分的成绩,但是想要申请英国更优秀的学校,必须要到7分。

 

纵观我的屠雅经历,最大的收获就是词汇量,我的优势也在于此。

 

1.5小时至少100个新单词+几百个旧单词复习,这成了我每天起床后的daily routine。从雅思核心词汇到GRE高频词,墨墨背单词红黄绿三色标记的可视化管理,让抽象的词汇量变得更加具体可感。每天的红色标签比例减少,就是我最实在的进步证明。

 

 

阅读的提升得益于我的词汇量。刚开始,我需要花费30分钟才能磕磕绊绊读完一篇,正确率还不到60%。但坚持背单词后,那些曾经张牙舞爪的长难句开始自动拆解成熟悉的语法结构。

 

最后一次考试时,那些曾经难以理解的句子都在我脑中丝滑飘过。交卷前十分钟,我甚至有时间把不确定的题目重新检查了一遍。这种体验在最初准备雅思时几乎是天方夜谭。

 

这场一年多的拉锯战,最终以总分7的成绩收官。当我收到成绩单时,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语言能力的提升从来不是直线上升的,它更像是在迷雾中攀登——当你坚持走到某个高度时,会突然发现曾经的障碍都已落在脚下,而更广阔的风景正在眼前展开。 

 

从面试小白到稳稳拿下

 

第一次收到港校全英文的面试邀请,紧张到睡不着觉。这也是我第一次把英语口语放在生活中进行实践,真的难以想象自己用英文向面试官介绍自己的故事。更让我焦虑的是,我申请的专业与本科稍有偏差,那些陌生的专业术语在脑海中搅成一团乱麻。

 

还好,指南者的面试模拟成了我的救命稻草。那些网络上难以检索到的面试问题,老师在模拟面试中会一个一个帮我排查。

 

 

还记得第一次演练时,我对着摄像头紧张得语无伦次,把"quantitative analysis"说成了"quality analysis"。老师没有打断我,而是完整录下了整个"车祸现场"。老师先是提醒我在回答中要尽量避免的部分,随后又一个问题接一个地复盘,并向我解释面试官的提问意图,接着又结合我的简历帮我把每个问题的回答思路讲解了一遍。随后的两周里,我不断回顾模拟面试的场景,练习自己的面试回答。

 

终于到了正式面试那天,当考官突然追问我为什么研究生选择了更具有专业性的专业,而本科只是基础专业时,我先是心跳漏了半拍。但下一秒,模拟面试后所准备的回答思路自动在脑海浮现。我深吸一口气,先承认本科选择基础专业,是因为当时对其他专业并不了解,其次就是本科专业给我的研究生学习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让我有了更多时间去了解不同方向,最后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透过屏幕,我看见考官微微颔首——那一刻,所有的练习和复盘都得到了回报。

 

 

收到offer邮件之后,我特意翻出第一次模拟面试的录音对比。那个结结巴巴的自己和现在这个从容应答的自己,仿佛隔着一整条泰晤士河的距离。这段经历让我明白:面试不是考试,而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即兴演出。如果你能准备做到肌肉记忆的程度,紧张就会转化成一种势在必得的自信。

 

第一次收到曼大据信,我不认命

 

我的申请季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惊喜连连。

 

第一个提交申请的布大,只花了十来天就收到了offer,期间我甚至没有抽空检查申请状态。当时非常激动,第一瞬间就想到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面海格的话:“我们在飞过布里斯托上空的时候小哈利就睡着了!”

 

虽然布大很好,但它毕竟是我的第一个offer,留位费的ddl又非常晚。这个突如其来的offer就像魔法世界的入场券,既让我欣喜若狂,又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野心:或许,我值得更好的?

 

 

后面两个月的时间,除了两所保底院校发来了橄榄枝,我的邮箱安静得可怕,人也跟着焦虑了起来,11月突然收到了曼大环发学院的拒信。一瞬间我全身发凉,忍不住担心自己真的会停在布里斯托的上空。

 

另一方面,我的申请留学搭子却收到了曼大另一个专业的offer,因为我们的背景相似,一瞬间想冲曼大的火苗又重新燃起。当天晚上,我就像着了魔似的开始上网查询有关曼大录取情况的信息。

 

我原本申请的专业是发展经济与政策理学硕士,但是根据网上收到offer的同学背景来看,大多数并不是经济学专业,这说明它跟我本科专业跨度比较大,我可能并不适合这个专业。我立刻上网上查了24fall的申请情况,发现社科学院下的经济学项目,与我的本科课程契合度高达90%,去年录取学生的gpa正好卡在我的成绩线上。

 

意识到这才是更适合我的项目后,我立刻准备重新申请曼大。先是根据曼大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修改了自己的ps,把更能体现我学科背景和能力的论文、市调项目在ps中详细展开,当天就在官网上提交了经济学专业的申请。

 

惊喜圆梦曼大

 

初冬一天早上,睡眼惺忪我按亮屏幕,习惯性地瞥一眼消息提醒。屏幕亮起的瞬间,那封期待已久的邮件赫然在目——" Congratulations on your offer"。我猛地从床上弹起来,揉揉眼睛反复确认——曼彻斯特大学的offer,就这样在初冬的晨光中降临了。

 

 

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挂钟的滴答声见证着这个时刻。我颤抖着手指截图发给父母,却在按下发送键的瞬间泪如雨下。那些独自奋战的日日夜夜突然涌上心头:大三那年冬天,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复习到深夜;雅思考试前,对着洗手间的镜子反复练习口语;收到拒信时,默默擦掉眼泪继续修改申请材料...

 

那一瞬间我意识到,我要到艾伦·图灵曾经工作过的曼大计算机系学习,在那个孕育了现代计算机科学的殿堂里触碰科技的前沿;

 

要在本杰明·迪斯雷利笔下"堪比雅典"的工业革命摇篮中,感受这座城市将棉纺厂的轰鸣化作知识殿堂钟声的蜕变;

 

要在约翰·道尔顿创立原子论的老校区里,追寻改变人类认知的科学足迹;

 

要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彻夜长谈的切塔姆图书馆,在那张著名的橡木桌前体会《共产党宣言》的思想火花;

 

还要在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构的实验室旧址旁,想象那个改变物理学进程的惊世实验……

 

 

截至目前,曼大已经成了我人生下一个阶段的驻脚点。虽然我从未踏足过曼城,但每次在社交媒体上刷到曼大图书馆的哥特式尖顶,或是看到校友分享在Oxford Road上课的日常,总会有种奇妙的亲切感——就像在异乡偶遇了久未谋面的老友。

 

从青岛到曼彻斯特,直线距离9000公里,这中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更记录着一个双非学子两年来的蜕变轨迹。那些为GPA熬过的通宵,为雅思流过的眼泪,为实习奔波的脚步,都在这个offer里得到了最好的回应。

 

站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回望,我忽然明白:留学申请教会我的,远不止如何拿到offer这么简单。它让我懂得,命运从不会辜负认真耕耘的人,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其实就藏在日常的坚持里。正如曼彻斯特这座城市的精神——"不断进取,永不放弃"。带着这份领悟,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开启在英伦的新篇章,去书写属于我的"曼城故事"。

 

END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填写表单,获取专属顾问咨询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