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保底校曼大狠拒,我竟然收到了UCL和KCL的双offer!
指南者留学
2025-05-21
阅读量:1047

 

 

学员背景
Y同学
本科背景
安徽科技学院
工商管理
GPA:
92.19
语言成绩:
雅思6.5(6.0)
录取院校
利兹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商业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10
录取时间:
2024-11-19
利兹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咨询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10
录取时间:
2024-11-12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新兴经济体与国际发展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2-10
录取时间:
2025-01-27
伦敦大学学院全球医疗保健管理(分析)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2-30
录取时间:
2025-01-27
主要经历
 
实习经历: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行研实习生

某旅游投资公司管理咨询实习生

某生物技术公司项目管理实习生

 
竞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案例分析大赛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科研: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论文:

论文:数据赋能县域碳减排相关研究

论文:循环经济框架下药企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

论文: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对策的相关研究

 
     

 

 

生病的身体,低落的情绪,高考前的我正在经历无人知晓的黑暗。最终,录取通知书上的双非二本院校名字,像枚生锈的图钉,深深扎进了我的内心。由于身体原因,我无法选择复读,只能报考离家最近的学校。

 

当同龄人在校园里探索新生活时,我反复研究着海外研究生申请资料,又将专业课成绩反复打磨,对我来说,“留学”这件事不仅是对学术殿堂的追逐,更是一场夺回自我主权的无声战役。

 

 

我的人生拒绝被高考定局

 

高考失利让我进入双非二本院校,这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也正是因此入学后我便坚定了提升学历、弥补遗憾的决心。

 

大一时,班主任反复强调优异GPA的重要性,拥有了高GPA未来目标院校老师才会认为你在大学期间是积极向上的,更愿意招你为研究生。当身边同学沉浸于游戏与旅游时,我始终专注于专业课学习,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与文艺汇演,全方位提升自己,从未懈怠英语学习。

 

大二下学期,未来的发展路径选择摆在了每位同学面前。学院里一位爱丁堡大学毕业的老师,让我初次了解到海外读研的优势——时间短、能更快获得硕士毕业证,且院校档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GPA。

 

当时,我以GPA3.7位列本专业前5%,这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在听闻以往的考研学长谈及部分985、211院校对双非考研存在严重歧视后,我果断将目光投向留学。

 

 

大二下学期,我正式接触到指南者留学,在咨询指南者留学的老师后我得知,我的GPA足以申请QS前100的院校,相较于考研的高难度、强竞争和不确定性,我更加确信了留学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大三我在指南者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将GPA拉到极致,为了提升GPA甚至将原本80分的《西方经济学》课程重修至96分,最终GPA提升至3.8,这无疑为我的选校拓宽了道路。

 

顺理成章的,我开始和指南者的老师产生了联系,过程中指南者老师的细心和诚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其他机构顾问老师推荐我花费大笔费用购买付费科研项目时,指南者的顾老师却坦诚地告诉我,针对我的背景情况,科研项目对申请结果的影响或许并非决定性的,更多只是起到润色简历的作用。

 

选校过程中,顾老师更是尽心尽责,不断询问我所学课程与申请专业的匹配度,提醒我尽早在MOOC平台学习额外课程,每一点付出和努力我都看在眼里。

 

坚定的英国名校梦

 

此前,我经常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些双非二本学生被香港大学录取,这让我对香港的高校心生憧憬。考虑到我的高GPA以及港校的性价比,我也将香港地区纳入申请范围。

 

然而,实际申请中香港地区的结果并不理想,这让我认识到社交媒体上的部分信息可能只是吸引流量的手段。无论是申请还是定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坚守自己的节奏,就像考研一样,不能因他人的言论而打乱自己的步伐。

 

 

经过慎重考量,我选定英国作为留学目的地:

 

首先,相比1.5~2年的澳洲和美国学习,英国读研性价比更高。虽然澳洲的申请门槛较低,我更有可能申请到澳洲顶尖的学府,可高考的遗憾始终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我更想要去门槛较高的英国院校,和更多985、211的同学做朋友,这相信这对我人格的塑造以及发展都会有比较不错的提升。美国读研的认可度更高,但安全问题和以及国际局面的不确定性使得我打消了这个念头;

 

相对而言,新加坡的一年制硕士课程更加注重申请人的本科学校档次,对于双非学生的录取非常苛刻,这使得我很难冲刺港新顶尖学府。在权衡了可申请的院校层次后,我义无反顾地选择英国作为留学目的地。

 

英国作为主流留学国家里最古老的英语母语国家,在英国,我可以亲眼看到英语课本封面上的伦敦塔桥,参观大英博物馆以及泰晤士河,甚至还能够游历欧洲,就读之外的生活体验应该也不错。这对于从小到大都在课堂中学习英语的我来说,无疑是梦想照进现实的体验。

 

鉴于我的GPA在双非同学中较为突出,在定校时,我大胆地将UCL(伦敦大学学院)纳入申请名单,根据我的分析,这应该是双非同学能够申请到G5的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考虑到热门专业竞争激烈,我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全球医疗保健管理(分析)理学硕士专业。

 

尽管该专业就业前景相对狭窄,可能对考公有所限制,但对于一心想进外企或创业的我来说,影响微乎其微。UCL是我的梦校,相较于G5中的IC(帝国理工学院),它学习压力较小,包容度更高,对双非学子更为友好。

 

此外,我还有一个梦校选项是KCL,UCL和KCL(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都位于伦敦市中心,这对于因病长期未能走出家乡小城的我来说,是一个重新开始人生的绝佳机会。我对大城市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甚至视其为人生新起点。

 

此外,我也选择了一些英国其他院校作为保底目标,包括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利兹大学等,以确保申请的稳妥性。

 

 

除夕凌晨收到UCL、KCL双录取

 

去年10月初,我递交了香港院校的申请,10月中旬又递交了英国学校的申请。11月中旬,我率先收到了两封利兹大学的offer,有了QS前100院校作为保底项,这让我感到欣慰。然而,12月中旬,曼彻斯特大学和UCL的一个专业相继发来拒信,又让我深受打击。

 

看着社交媒体上双非同学陆续拿到王爱曼华offer,我焦虑不已,甚至一度萌生考GRE来增加竞争力的想法。

 

2025年1月28日凌晨一点,正值中国的除夕夜,意外惊喜悄悄降临,我居然收到了KCL的录取通知。那一刻,我激动得难以入眠,终于离去伦敦上学的梦想更近了一步。当得知KCL的同学甚至可以和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同学共用图书馆时,我更加激动,能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同学,在良好的环境中塑造自己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当天早上8:30,我正准备将录取KCL的好消息告诉家人,又一个惊喜接踵而至——UCL的录取邮件映入眼帘,“Congratulation on your offer at UCL!”这简短的话语让我难以置信,梦校的录取通知书终于来了!我立刻登录官网查看,确认是conditionaloffer后,第一时间与家人分享了这个新年最好的礼物,心中满是对新年新气象的感激。

 

 

尽管英国的申请结果令人欣喜,但香港地区的申请却始终没有动静。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我意识到香港前四院校可能已将我默拒,原因在于我申请的香港院校专业均为商学院的“卷王专业”。

 

在申请案例库中,我发现能够被港三录取的双非学生,大多来自广东地区的强势一本院校,如深圳大学,或是像上海海事大学这样的强势专业类一本院校。这或许是因为香港更需要本地或周边地区的人才,南方人留在香港发展的可能性更大。复盘港校的申请经历也让我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无需过分关注他人,认清自己、做好自己才是关键。

 

 

双非生的战场从来不在别人嘴里

 

回顾双非背景成功上岸G5的历程,我认为提前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甚至会直接影响到能够申请的选校和方向。当我在大二提出申请经济学方向专业时,顾问老师首先询问我本科期间修读的经济学课程情况,并指出若课程不足则不建议选择该方向。

 

得益于早期规划,我有足够的时间在大三下学期通过MOOC平台学习目标项目要求的计量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课程,同时也有针对性地选择重修经济学课程,充分体现了提前规划的重要性。像UCL这样的顶尖院校,对双非学生的加权平均分要求较高,通常需要90分以上。因此,从大一开始就保持良好的GPA至关重要,对于数学和专业课等高学分课程,更要投入大量精力考取高分。

 

其次,较高的GPA以及与专业课老师合作发表的SSCI论文,更是成为了我申请中的核心竞争力。在实习方面,我尽量选择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学科竞赛虽然重要性不及GPA,但也值得积极参与,通过竞赛积累实践经验,能让自己在文书写作中更具优势,展现全面的能力素养,对未来的求职也大有帮助。

 

回顾与指南者留学的合作过程,有几点让我尤为感动。工作日期间,服务老师总能当天回复我的问题,让我倍感安心。

 

国庆放假期间,我因填错推荐老师的邮箱而焦虑万分,服务老师不仅细致地告诉我解决办法,还立刻撰写全英文内容让我与学校沟通,这让我很安心。

 

当我收到曼大的拒信,陷入焦虑和迷茫时,顾问老师和文书老师始终陪伴在我身边,给予我安慰和鼓励,让我感受到他们不仅仅是我的服务者,更是我升学路上的坚实陪伴者。

 

 

对于即将入读UCL的冷门专业,我也遭受了一些人的不解与嘲笑,有人认为该专业是“缝合怪水专业”,也有人认为英国一年制硕士太“水”,某些地区的选调都不认可这类留学生。

 

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会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企业更看重个人能创造的直接价值;对于创业而言,关键在于自身拥有的生产资料。

 

因此,我选择用一年时间提升学历,而非花费三年时间走考研之路。更何况我并不打算走学术路线,更愿意将时间花在实习和打磨与社会经济交换的技能上,尽早积累生产资料,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而不是在高校里耗费两年时间为导师工作,陷入自我感动的学生思维。

 

 

在就业认可方面,我并未听说其他公司对留学生有歧视,更何况我的职业目标是进入外企或自主创业,因此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不良影响。我认为,用最短的时间大幅提升学历是人生中非常划算的选择。

 

当看到有帖子称“双非加UCL等于双非硕”时,我特意联系了UCL上一届本专业的学长学姐,了解到双非本科的UCL硕士毕业生薪资待遇明显高于双非本硕的学长,这也让这类谣言不攻自破。

 

人心中的成见如同一座山,但我选择绕山而行,在自己心中建立一座属于自己的山,努力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END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填写表单,获取专属顾问咨询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