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完新国立7万留位费的第二天,LSE的offer来了。985学长毅然放弃了NUS
指南者留学
2025-05-20
阅读量:1111

学员背景
G同学
本科背景
GPA:
91.02
语言成绩:
雅思7.0
录取院校
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0-21
录取时间:
2024-12-04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房地产经济与金融理学硕士
申请时间:
2024-11-25
录取时间:
2024-12-12
主要经历
 
主要经历:

香港大学交换

 

北京某PE有限公司投资助理

 

"花旗杯"金融创新应用大赛国家级二等奖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行业研究员助理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安永战略咨询岗位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级二等奖

 
     

 

 

刚步入大学校园时,我也和多数人一样,将保研作为核心目标,每天穿梭于图书馆与教室之间,日子过得充实而规律,也如愿考取了一个很理想的绩点。

 

但作为一个热爱挑战和突破自我的人,循规蹈矩地按照流程做手头的事并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我仍然渴望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注入更多变数。

 

记得大一下学期的一个夜晚,我独自站在宿舍阳台上,望着远处的校园灯火,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询问自己:四年后的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仅仅是一名国内名校的研究生吗?保研固然是一条相对稳妥的路,但出国留学却代表着更多的可能性。

 

突破舒适圈,我想留学

 

在收集了许多信息后,经过几周的反复思考,我毅然决然地转变了我的目标,决定出国留学:我更想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去体验国外的生活方式,去接触国外的教育体系,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认知维度。

 

这个决定意味着我需要重新规划我的大学生活。虽然大一的努力已经为我奠定了好的绩点基础,但留学申请不仅看重学业成绩,还需要全方位的背景提升。

而比赛和实习,犹如留学中的哼哈二将,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大二大三,我基本上都在为了这两项而奋斗。

 

想留学还得有国际性比赛

 

回想起来,我的比赛之路充满了挑战,但同时也收获颇丰。我大二参加了挑战杯和节能减排等国内大赛,其中节能减排的项目取得了国家级二等奖。但在大三上学期结束时,我发现国内的比赛在国外可能知名度不够高,自己的国际性比赛做得太少,因此我又针对性地做了一段美赛和花旗杯,其中花旗杯比赛也取得了国家级二等奖。

 

花旗杯拿奖啦

 

比赛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至今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记得美赛期间,我们三人小队需要在短短几天内要完成一篇小论文,最后一天我们直接工作到凌晨五点。

 

我们轮流冲咖啡提神,挣扎着与睡意作斗争。大家的眼睛都布满血丝,但没人想放弃。那种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感觉,那种团队协作的默契,是我大学生活中最宝贵的回忆之一。

 

同时也说明,对于比赛积累而言,还是需要有的放矢,做得精要比做得多更好。

 

花旗杯比赛也进行得比较艰辛。在比赛途中,由于没有在一开始就做出详细的分工、团队人员分配比较混乱,同时有一些队员并没有充足的积极性,导致我们的工作进行得一团乱麻。

 

在提交商业计划书的前半个月,我打算对团队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和部分队员商量,由于他们同时在做的事情可能比较多,因此询问他们是否还要继续参加这次比赛;然后完善整个团队的分工,让每个人各得其所,专心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

 

 

在团队分工明确、团队积极性上来之后,我们日夜兼程地赶商业计划书的DDL,联系行业大咖为我们背书,把用于展示的PPT修改美化了近百次…即使如此,最后在5月线下参加决赛时,仍然在答辩中犯了一些小失误,好在功夫不费有心人,在整个团队不断的努力下,最终我们仍然取得了决赛第五名、国家级二等奖的成绩。

 

花旗杯比赛现场

 

边实习边交友

 

实习是另一个重要维度。我从大二上学期寒假开始了第一段实习,到申请季已经完成了四段实习经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的第二段实习经历,做的是行研工作,组里有一群非常好的小伙伴,虽然每天的主要事情就是上班,但是每天都不会觉得内心疲惫,反而觉得很快乐、很充实。

 

 

这段为期三个月的实习让我从此爱上了这种团队氛围,也是我日后一有时间就去实习交友的缘由之一。

 

我对实习的建议是要尽早开始准备,因为如果等到大三才开始准备的话,会很容易出现做不完的情况,同时上班和上学也会对个人身心造成较大压力。

 

在准备实习笔面试的时候,一定要反复去看这个岗位或者公司的经验贴,自己先做好各种问题的整理,而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去面试。

 

我身边已经秋招上岸的朋友们,都花费了很多时间去准备面试、去复盘。尽管我们投递的只是日常实习岗位,但仍然要养成好的求职习惯。

 

通过自己的不断准备和不懈努力找到一份实习工作,也会给自己的内心中增添许多自豪感。而在实习期间,最好是有针对性地去做好一个项目,这样在简历中呈现出来后,面试时就更容易回答相关问题,避免出现对自己实习经历不熟悉、回答不上来的尴尬情况。

 

放弃香港,我盯准新加坡和英国 

 

由于我个人并没有去香港读书的想法,因此申请季开始后,我并未按照常规申请方向、选择港新英进行申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只申请了新加坡和英国的LSE这所学校。目前已经拿到了NTU、NUS和LSE的offer。

 

我一开始申请的目标是新国立,但在10月份投递后,却直到11月结束也没发来offer。

 

24年12月3日我从上海飞威海,结果当天晚上就发烧39度去医院,在取药时却在手机上看到了NUS的“Congratulations”标准录取信开头,让我本就十分滚烫的身体再一次感受到了温暖。

 

这个offer也是我25fall拿到的第一个offer。但是NUS留位费要求在1-2周左右上交,因此我在1周后就提交了留位费。

 

但在我刚交完NUS留位费的后一晚,我正准备洗漱睡觉,却又收到了一条字体独特、以“Congratulations”开头的短信,仔细一看发现LSE也给我发了offer。

 

NUS的offer来了

 

此后选择NUS还是LSE就成了一个“甜蜜的烦恼”:LSE相对于NUS,在金融圈存在更高的知名度,也更加契合我对未来规划的target,但是后者我已经交了7w多人民币的留位费,如果此时选择LSE,就意味着我需要将这笔钱全部视为沉没成本,而这对于我来说不啻为一笔较大的财物损失。因此,在此后的几个月中,到底是LSE还是NUS就成为了我一直在纠结的一个难题。

经过长达数月的持续斟酌和慎重考虑,我个人最终还是选择了LSE:因为我当时选择留学这条路,本身就将留学体验作为很大一部分因素考虑其中,英国对比新加坡能够给人更多的留学体验,这一年的欧洲游也会极大地开拓我的视野;同时,LSE相对而言生源更强一些,也让我觉得我能学到更多东西、获得更大的个人提升。

 

当然选择这件事千人千面,不同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新加坡在准备秋招、回家距离、语言交流、回国人脉等方面上的相对优势,也是LSE所不及的。

 

感谢指南者的助力

 

在我申请的过程中,指南者留学机构给我提供了诸多帮助。

 

我的咨询老师徐洁老师为我选择目标院校提供了诸多重要参考,让我获取了诸多在留学方面的一手信息,最终才能有条不紊地受到自己心仪的offer;

 

规划老师沈晓彤老师在我大三还比较迷茫的时候给我了一份详细的院校规划,让我在当时就大致确立了未来择校的目标;

 

申请老师梁家鑫老师在我申请的不同阶段都给了很大程度的帮助,不仅细致整理了所有和申请有关的材料,而且针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申请要求,都给出了很详细的参考建议,帮助我在申请阶段超水平发挥,最后在申请季取得了丰厚的战果;

 

文书老师徐萍老师一丝不苟地帮我完成了所有文书的写作,也不断根据我后续的反馈意见对文书做出多处针对性修改,保质保量地提供了多份优秀的文书和CV。

 

没有指南者多位老师的大力相助,我想我会在申请季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状态,就也无法取得现在的申请成果。在此,再次和各位负责我申请的老师的优秀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对于未来也想进行出国留学的学弟学妹们,希望你们不用太过焦虑,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就可以,大一可以参加一些社团和社会实践培养能力,大二可以开启实习和比赛之旅,大三可以针对背景做一些提升。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很宝贵的一段经历,如果一心应试,也难免会缺少一些独特的体验,即使最终到达彼岸,也未必就是一种圆满。

 

对于一些内容想做更深一步的探讨或者咨询的读者,也可以来联系我(还是很欢迎大家进行沟通滴)。希望大家能够在享受大学生活之余,合理规划好大学生涯,有的放矢,最终都取得美满的成绩,收获满满的offer!

 

END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获取专属顾问咨询

图片